恩平碉楼
导航: 首页 广东 江门 恩平 恩平碉楼
恩平碉楼介绍
恩平碉楼
据2005年恩平市博物馆的不完全统计显示,恩平市原有碉楼780多座,保存完好的有460多座,其中包括孕育出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以后第一位联合国副秘书长唐明照的唐氏碉楼。据了解,恩平市政府已计划将唐氏碉楼列为恩平市文物保护单位。这些碉楼群资源急需保护和开发。 以前,大多数人只知道开平、台山有碉楼,却不知道恩平也有碉楼。其实,恩平不仅有碉楼,而且数量还相当可观。据悉,今年8月份,恩平市博物馆根据省文物专家提议,组织考古人员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碉楼普查。调查发现,在恩平城乡各地保存了大规模的碉楼群。据不完全统计,恩平全市现有碉楼780多座,保存完好的有460多座,残缺的60余座。碉楼相对比较集中在君堂镇,有216座;有的古村碉楼多达7座,有四五座碉楼的古村比比皆是。碉楼历史悠久,据考证,恩平的碉楼,有的建于清代,有的建于民国年间,大多有80多年,有的有上百年的历史。其中,民国年间是碉楼兴建的鼎盛时期。 恩平碉楼有三大功能,一是用于防盗贼,由于当时社会-,盗贼蜂起,抢劫-时有发生,为了抵御匪盗,各村集体或个人出钱兴建碉楼,一些华侨和港澳同胞鼎力支持,纷纷捐款资助;1931年,君堂镇茶园村一次遭贼掳劫,华侨子弟郑安三兄弟被掳去,囚禁荒野一间木屋,0白银三千元,侨眷迫于无奈,只好东借西筹,筹足三千元,才赎回郑家三兄弟。那时,富裕的侨眷成匪贼抢劫的对象,华侨们便汇钱建碉楼防贼。 二是用于防水患。由于旧社会水患频仍,每当洪水暴涨,村民爬上楼顶躲避洪灾,逃过劫难。君堂横涉头村在一次发大洪水中,300多男女老幼纷纷爬上村中的5座碉楼,才保住性命。 此外,碉楼还有抵抗外敌入侵的功能,成为抗击日寇侵犯的坚固堡垒。在抗日战争时期,我抗日队伍和村民团结一致,据守在碉楼狠狠打击了日本强盗,牛江镇仕洞村92岁的冯伯回忆,1945年7月25日,60多名日寇窜入村中,攻打马来西亚华侨冯相的碉楼,仕洞村的热血男儿据守碉楼奋起抵抗,激战两小时,敌人强攻不下,只好撤退。碉楼至今仍留下弹痕累累。 恩平各种碉楼建筑结构和造型设计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异彩纷呈。从建筑材料看,有的以三合土舂筑,所谓三合土即黄泥、河沙、石灰、混合黄糖、糯米饭构成,其硬度可比水泥,非常坚固;这些碉楼至今仍固若金汤。有的以标准的青砖砌成砖路(砖与砖之间的水平线)磨砖口,有的则以红毛泥(即从英国进口的水泥,因英国人红头发,恩平人便称之为红毛泥)钢筋捣制,大多楼高4层,有的高达6层,墙壁厚近0.5米,门、窗窄小,每层都设有枪眼。楼顶设置放哨的瞭望亭(又称哨亭),墙壁四角筑有凸出墙外的建筑物,俗称“燕子窝”,又称角堡,角堡内设有瞄准孔和枪眼,内宽外窄,用于内守外攻。从建筑工艺看,各有千秋,争奇斗艳。全市460多座碉楼,几乎很难找到建筑特色相同的。 而碉楼的建筑艺术又集中体现在最顶两层,在这里建筑设计师的建筑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有的建成文艺复兴式,有的建成巴洛克式,有的建成中国传统形式。在君堂镇一个村子的碉楼,窗楣上用灰沙浆雕塑中国传统的双喜,出水口又雕塑成“金鱼吐水”形状。花样百出,林林总总。这些碉楼与田野、村庄、荷塘浑然一体,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和谐优美的乡村风景画。 郑锦波旧居 [全部]
恩平周边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