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福寺村
导航: 首页 天津 蓟县 孙各庄乡 隆福寺村
隆福寺村介绍
隆福寺村
隆福寺村坐落于天津蓟县和河北省遵化市的交界处,村子距离遵化境内的清东陵只有6公里远。曾经的隆福寺村因行宫和清东陵而兴,在乾隆年间达到鼎盛。村内有一半以上的居民是满族,他们的先祖大多是因管理行宫或修建东陵迁居至此,不少人在朝为官,如今这座在清朝“吃皇粮、拿俸禄”的小村庄,正不断寻找挖掘着自己曾经的荣光。 打造满族风情村 在隆福寺村村口有一座巨大的石雕,石雕上用满汉双语写着隆福寺村的村名。在石雕后不远的空地上,伫立着八根旗杆,旗杆上分别悬挂着象征着满族的八面旗帜。在旗杆旁,是满族人用来祭祀的索罗杆。这些带着民族色彩的建筑时刻提醒着记者这座村子里满族血统的传承。 穿过木质的村门牌楼,记者进入到隆福寺村。笔直的中央大道贯穿全村,在中央大道的两侧依次排列着58块木质展牌,在这些展牌上写着从隆福寺村的历史,到满族的起源,再到满族的风俗习惯等各种内容。隆福寺村村党支部书记李红英说:“村子里原本的中央大道只有4米宽,2011年后拓宽为8米,中央大道旁的58块展牌以及村口那些风情建筑都是在那时建设的。” 走进隆福寺村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安静,这里原本就远离城市的嘈杂,且它又不同于蓟县许许多多因旅游兴起的村子,这里仿佛是一片从未被开发的处女地,矮矮的平房,安静的院落,路边拴着的老黄牛,偶尔不知从哪传来的家畜、家禽的叫声是打破这安静的唯一音符,这一切都保持着最原始的村庄本色。坐在树下乘凉的村民好奇地打量着两位陌生的来访者,当一位村民得知记者的身份时,惊讶地说道:原来你们是报馆的。隆福寺村村党支部书记李红英告诉记者,隆福寺村共有130多户、480多名村民,村民主要的收入来源是靠种核桃和板栗,一过了农忙时节村里的年轻人就会外出打工,村民们的人均收入在蓟县并不算高,也正是如此村党支部希望挖掘隆福寺村中的满族文化历史遗迹,把隆福寺村建设成一个满族风情村,开展农家院旅游,吸引游客,为农民增收。 远近闻名的“镶黄旗”老人 “我是满族人,祖上是镶黄旗,我们祖上就是因为管理和看护行宫迁到这里的。”杨芳的话带有浓浓的蓟县口音。 杨芳的家是隆福寺村中一座普通的安静民居,小院里的葡萄藤、圈养的家畜、堆积起来的木柴彰显着主人安逸、平静的农家生活。今年64岁的杨芳曾经是孙各庄乡成人教育中心学校的校长。如今,杨芳已经是孙各庄乡的一位研究满族文化的名人。“不少村子满汉双语的牌楼都是我去帮忙写的,现在村里建起的58块木展牌上的内容也都是我主持搜集整理的,为了搜集这些资料我还特地去了趟东北满族发源地。” 杨芳告诉记者,曾经一位外国友人问他为什么这里的满族人没人会说满语,也没人会写满文?这深深地触动了杨芳,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杨芳潜心研究、搜集、整理蓟县当地满族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的各种资料。十几年来,杨芳搜集和整理的资料已经把书柜旁高高摞起的档案柜装满。当记者提到自己曾经看过一本有关蓟县当地满族居民风土人情的书时,杨芳特意找来笔纸仔细地记下书的名字。 “我自己随着不断地学习和搜集整理这些资料,越来越觉得满族文化博大精深,自己研究下去的兴趣也就越浓厚。”退休之后的杨芳几乎是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研究满族文化中。杨芳的老伴没有工作,自己的一双儿女也在外忙工作,老两口是靠杨芳的退休金生活。有村民说杨芳劳力劳神的,一分钱不挣,不知道图什么,可是杨芳自己却乐在其中。在回忆起小时候玩的游戏“嘎拉哈”时,老人蹲在地上,示范着游戏的姿势和玩法。杨芳告诉记者,自己小时候还能依稀见到的很多满族习俗,现在已经基本上只能在资料上见到了,这让他觉得很遗憾。 辉煌不再的行宫 提起隆福寺村的历史,杨芳打开了话匣子。杨芳告诉记者,清代早就有五大陵,三大庙的说法,三大庙就是沈阳的实胜寺、河北易县的永福寺以及天津蓟县的隆福寺,这三座寺庙都是清代皇家祭祀陵墓的专用寺庙。隆福寺曾在乾隆九年、乾隆四十九年有过两次大规模的扩建。 清朝时,皇帝拜谒东陵都要经过隆福寺村,在行宫住上几天。皇帝驾崩后,下葬在东陵也要先把灵柩停放在村子南面的空地上。从乾隆九年开始,乾隆皇帝在村子西北的隆福寺旁开始修建隆福寺行宫,紧邻行宫的隆福寺村亦因此达到鼎盛。村里的一户姓王的人家祖上曾是行宫大老爷,官居五品。乾隆皇帝也曾为隆福寺行宫御题《隆福寺行宫六景诗》。乾隆皇帝在碧献丹枫诗中对隆福寺行宫有过这样的描写:“锦树经秋设色工,绝非画里碧兮红。顿教绚烂云霞上,却在寻常指顾中。爱听鸣禽声迥别,每看过鹿友相同。朝岗夕蔼山容幻,妙语随时景不穷。”由于行宫规模巨大,牵扯的管理护卫行宫的官吏众多,村里不少满族人家的先祖都是因在行宫当差而迁到村子里来的。 李红英告诉记者,隆福寺村距离行宫遗址只有200多米,20年前她嫁到隆福寺村的时候,还听村里将近百岁的老人说起小时候见到过隆福寺行宫乾隆御笔亲题金匾被村里的年轻人摘下,然后把牌匾上的金粉刮下来拿到集市上换了酒喝。行宫和寺庙在民国时期因战争被大规模破坏,如今曾经金碧辉煌的行宫只剩下散落在荒草中高出地面半米的地基以及零零散散的石碑残骸,整个行宫遗迹如果不仔细寻找就很难辨认出来。李红英说:“清朝衰败以后村里不少人家把行宫的石碑砸成碎石块运回家盖房了,很多村民在翻修房子的时候都发现墙上有碑文。” “忽悠”“埋汰”曾是满族语言 杨芳告诉记者,小的时候还能在村子里见到烟袋笸箩,还能听到老爷爷、老奶奶讲过去的故事,还能在春节时看到晚辈跟长辈问安。现在,几十年过去了,已经见不到这些习俗了。由于满族并没有像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一样实行聚居,所以满族的很多文化习俗、语言文字,逐渐地融入了汉族文化中。就比如赵本山小品中家喻户晓的“忽悠”一词,其实最早就是满族语言,诸如此类还有像“埋汰”、“和弄”、“划拉”等都曾经是满族语言,这些语言都已经融入了汉族语言之中。“现在好多村里的年轻人只觉得在民族一栏填上满族在升学的时候国家会有优惠政策,而关于满族的风俗习惯、文字语言、历史背景他们大多不了解。”未来,杨芳希望整理一个图文并茂的满族画册,把这画册作为一个满族文化传承的载体留给年轻人。 李红英告诉记者,未来村党支部将会在隆福寺村建起一个满族文化展览馆,会逐渐恢复起清朝时村中的东西南北四座大营,村子西北的隆福寺以及行宫也将会在未来重建。李红英说:“把隆福寺村打造成满族文化村,一方面是通过隆福寺村的民族风情特色带动旅游业,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给年轻人一个文化的传承。” 来源:人民网 [全部]
隆福寺村景点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