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泉石村介绍
-
门泉石村
- 一概述 最早清代有村,村民多为200多年前从各地流落的人在此会集定居而成,村名无考,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游击队曾于此村设办事处。门泉石村位于延庆城东南约14.4公里处,东南距白龙抗2公里,南偏西距碓臼石村2公里,西距莲花滩村2.2公里,地处延庆山区,位于沟谷地,地势较高,海拔约650米。土壤为淋溶褐土。1983年建村委会,辖域面积6285.6亩,其中耕地有220亩,其余多为山场面积(6065.6亩)。村内主街呈“直”字走向。目前,全村居民36户,共72人,有汉、满两个民族。姓氏以朱、王、武、吴、冯为主,先祖从何处迁此定居,无考。村党支部建于1948年,先后有朱永福、刘存旺、刘存亮、刘存忠、王金亮、朱存良任村党支部书记,有成金华、刘占喜、刘顺义、朱怀荣、朱存良担任村委会主任。种植玉米、高粱、谷子、蔬菜、油料等粮食为主,有杏树、杨树200多亩。199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约11.6万元,人均收入约656元;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16.6万元,人均收入7879元。门泉石村旅游业起步较晚,山脚下有部分民俗旅游接待户刚刚起步,现有外来投资养猪场一处。 截止到2010年,,门泉石村共有居民36户,共72人,其中党员9人,全村耕地90多亩,杏树、杨树200多亩,经济总收入116万元,人均收入8988.4元。先后投入近31万多元完善乡村公路硬化、排水、防护栏、护村坝等设施,安装太阳能20盏。 二经济建设 1、农业经济门泉石村的经济发展在井庄镇属于中等水平,产业以种植业、林业为主,有耕地90多亩,历来以种植玉米、高粱、谷子、蔬菜、油料等粮食为主,有杏树、杨树200多亩。山脚下有部分民俗旅游接待户刚刚起步,现有外来投资养猪场一处。2010年底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了门泉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2011年末门泉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共分红60万余元。 2、劳务输出:2011年门泉石村共有外出务工人员35人,年劳务总收入100多万元,2010年门泉石村共有外出务工人员28人,年劳务总收入85万元,2009年门泉石村共有外出务工人员20人,年劳务总收入60万元。 三新农村建设 解放前,门泉石村房屋破旧,生活贫困。1949年,完成了土地改革,1952年成立了互助组,1953年成立初级社,1955年成立高级社,1958年加入了人民公社。1959~1961年是三年困难时期,社员们坚信社会主义制度,坚信党的领导,战胜重重困难,度过了饥荒之年。1969年村里安装了电灯,村民的生活条件有了新一步的提高;1979年村里相应国家政策,分田分村、包产到户;1986年修建了一条从110国道至村中的进村路,全长31.5里;1989年朱怀亭任村支部书记、刘占喜任村主任,在此期间村里租赁山杨1400亩,收入20万元;1991年村里投资2万元安装了自来水,从此村民的吃水不方便的问题得到了解决;1999年村里投资2万元修建了大队部5间房屋;2000年村里种植樱桃树30亩,制种110亩,发展小尾寒羊150只,新装自来水管道500米,投资5.2万元修建进村路500米和硬化土路1.5千米;2001年村里打井一眼,投资14万元修建进村路1.5千米,投资8万元在公路两边栽柳树1000株。2002年村里进行了环境整治,清理公路两旁垃圾,并制种玉米160亩。为改善村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在上级部门大力支持下,近年来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后投入近31万多元完善乡村公路硬化、排水、防护栏、护村坝等设施;安装太阳能20盏,投入42万元完善食水工程,通过打机井,使村民不再饮用河道水,并完成了自来水安装工程,村民不再挑水吃。投入60万元,建成数字影厅。2010年,投入30万元建文化大院,完善了文体设施。为30户家庭进行改厕,修建洗澡间。目前,村里正在为争取成为北京首善之区京郊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新亮点而继续努力中。 四社会建设 社会保险:近几年,全村72户村民62人上了医疗保险,重大节日为村民发放福利(油、米、面粉等),有生态护林员20名,保洁员3名,45岁以上男性和40岁以上女性全部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公共建设:近几年,在村大队附近安装了健身器材6件,包括漫步机一个,健骑机一个,乒乓球台案一个,转腰器一个,仰卧起坐机器一个,跑步机一个,极大的方便了村民的体育文化生活,进一步增强了村民的体质和丰富了其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管理:新中国成立后,门泉石村的文化管理由村党支部或行政领导班子负责,或由村班子临时指定专人负责管理。2010年,门泉石村设群众文化专管员,2012年4月更名为群众文化组织员,全职负责村里的文化工作。群众文化组织员刘秀苹任职自2010年12月至今 益民书屋:益民书屋设在大队部,有房间一间,建筑面积20平方米左右,有书籍1500册,每周一至周五全天开放,村民们积极学习,文化科技知识逐步提高。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