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滩村介绍
-
莲花滩村
- 一概述 莲花滩为古代交通要冲,明已有村。因村南有3座小山,远眺如莲花散落,故名为莲花冲。清代因村后有河滩,改为现名。 莲花滩村位于延庆城东南约12.8公里处,110国道旁,西距孟家窑0.8公里,西南临箭杆岭,东距门泉石2.2公里,东南距碓臼石2.6公里。地处延庆南部山区小盆地,位于河谷阶地上,地势起伏,海拔约687米。土壤为淋溶褐土,辖域面积4.8平方公里。现有村民78户,共计191人,均为汉族。姓氏以沈、王、方为主,先祖从何处迁此定居,无考。 抗战时期,日本鬼子曾先后多次进村扰民。1940年,为修通进山扫荡的道路,以川口队长为首的日本兵30余人驻扎于莲花滩,强迫附近村民为其修路,历时半年有余。1943年日本鬼子再次进村,抢夺村民粮食,焚烧村中房屋。时任村长沈哲组织村民英勇-,不幸中弹牺牲。据村中老人回忆,整个抗战期间,村中房屋遭日军焚毁达七次之多,在政府和八路军团部的帮助下,终得以重建家园。 新中国成立后,莲花滩人翻身做了主人。响应国家的大政方针,村里进行了土地改革,成立了互助组、合作社,加入了人民公社,村民在集体的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三年灾害期间,全村父老坚定信念,克服困难,度过了饥荒之年。80年代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村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粮食产量明显提高,村民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开始走向致富之路。 进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在党和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莲花滩村的发展迈入新的阶段。村民除了种地之外,还通过务工、经商等各种途径发家致富。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村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齐全,村民的衣食住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生活蒸蒸日上,一路致富奔小康。 二组织建设 莲花滩村党支部建于1947年,先后有沈玉朝、赵宽、沈长志、方秀英、沈玉宽、王玉勇、沈章忠等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983年建村委会,先后有沈其、王玉昆、方书民、王玉勇等担任村委会主任。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为王玉勇,党支部副书为记沈合义。 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坚持每月召开两委会,严格按照村级管理规程办事,坚决做到一事一议,推进村级事务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管理。将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到每一户村民,并积极拓宽渠道,为村民增收致富。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注重发挥党员在群众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并积极吸纳优秀人才加入到党组织中来。 三经济建设 村中原有耕地700余亩,以种植玉米为主。1988年,因修建110国道征收耕地200余亩。2005年,110国道扩建,又征收村中土地100余亩,建莲花滩收费站。现村中仅有耕地400余亩,仍以种植玉米为主,亩产千余斤。 原先,村民均以种地为主要收入来源。近些年来,部分村民进城务工,部分村民利用征地所得补偿款投资做生意,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发家致富。199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约46万元,人均收入约926元;200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76.1万元,人均收入4603.2元;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15.5万元,人均收入17054.1元。 四新农村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 莲花滩地处山区,虽有通往城里的乡间道路,但崎岖不平,出入不慎便,日军驻扎时期所修公路也早已废弃。实施“公路村村通”工程以后,公路通到了村口。2009年,村内道路全部道路均已实现硬化,主干道上安装了路灯,方便了村民的出行。用水方面,自来水管道已连至全村各户。此外,村里还自备井2眼。电话、有线电视、宽带网络,也都进村入户,极大地方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为改善环境,保持村庄干净整洁,村里建设了污水排放系统,设立了垃圾箱、垃圾池,并由专人负责清扫街道,及时处理垃圾。为丰富村民的生活,村里还建设了健身场所一处,2007年建成数字影厅,2010年修建了文化大院。此外,两层小楼的新村委会办公楼和村级阳光浴池也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 (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全村78户191人均上了医疗保险,45岁以上男性和40岁以上女性全部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实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对于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依规定为其办理农村低保并给予其他政策优惠。在低保户申请认定程序上,采取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以村民的真实经济状况为评定标准,由村两委严格把关,村民随时监督。确保真正困难的群众享受到低保待遇,防止不符合低保条件的情形的产生,纯化民风。 此外,逢重大节日村里还为村民尤其是困难群众发放米面油等粮食和生活用品,务使全体村民能够过好寻常日子过好节,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从有据可寻的历史到现在,一代又一代的莲花滩村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走过敌人的炮火,走过连年的灾祸,克服重重的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终使往岁一穷二白的莲花滩以美丽富饶新农村的面貌展现在新时代的面前,并且与时俱进,走向未来。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