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区
导航: 首页 香港 南区
南区介绍
南区
南区是香港十八区之一。自开埠以前,已经有渔民在香港仔居住。南区为香港岛四区中,面积范围覆盖最广的一区,总面积达4,000公顷。根据2001年人口普查的数字,南区人口约为30万人,部份地区如寿臣山、深水湾、浅水湾及赤柱均是香港高级住宅区。 南区位于香港岛南部,东起大浪湾,西迄薄扶林,包括香港仔、鸭脷洲、钢线湾、薄扶林、黄竹坑、深水湾、浅水湾、赤柱、大潭及石澳等地。 [编辑]历史 南区过去分别属于西区及东区。现时南区的赤柱及石澳选区(D17)原属东区,而其余部份则属于西区。1981年因应代议政制发展,0依据人口分布重新分区,以便每区人口相若。于是把原来西区摩星岭道以南及原来东区的赤柱及石澳合并,组成南区,而剩余的西区则与中区合并为中西区。另外,介乎奇力山及田湾山之间的部份地段亦有所调整,由原属中区及西区,分别划给南区及中西区。 南区一带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定居,现存的古迹有黄竹坑石刻。到了明朝时期,南区一带开始有较多人聚居,但居民主要是在黄竹坑,薄扶林及赤柱生活的农民。而当时香港仔的石排湾曾以转口香木制品而著名。当时由郭棐编撰的《粤大记》中,更载有多个位于现时南区的地名。 在薄扶林水塘兴建以前,山上的水都会在瀑布湾的瀑布流入海里,而瀑布湾则邻近广州与外国的海路贸易航线,所以不少中外航海人士到该处取淡水补给。而区内薄扶林村及黄竹坑旧围更是香港岛少数由原居民建立的村落。他们曾多次向0要求享有与新界原居民同等的待遇,但遭到0拒绝。 香港开埠时,赤柱为当时香港岛最繁盛的地区,英国人曾计划以赤柱为发展基地。然而,由于赤柱土地狭少,加上当时该处爆发疫症,因此英国人决定转往香港岛北岸发展,赤柱得以继续成为客家人聚居地之一。 另一方面,香港开埠初年起,南区一带亦担当着工业区的角色。1857年建成的夏圃船坞,是香港首个大型船坞,后来于1860年代被黄埔船坞收购发展成香港仔旱坞-。1950年代起香港工业急促发展,黄竹坑一带便发展成工业区。 南区一带于1960年代之前,一直是渔民的主要据居地。根据1961年的香港人口普查,属于现时南区范围的渔民数目达28,000人,占当时香港渔民总数四分之一以上-。直至1960年代0开发南区,先后兴建渔光村、石排湾邨、华富邨等公共房屋,使不少渔民上岸定居;而部份较富裕的渔民则于鸭脷洲北岸鸭脷洲大街定居及开设店铺-。 以下地名与南区面积相当:四川达州宣汉县茶河乡四川巴中平昌县龙岗镇福建漳州龙文区蓝田镇四川凉山州美姑县峨曲古乡四川绵阳安县沸水镇河北保定蠡县留史镇江西上饶广丰区毛村镇甘肃省陇南武都区汉林乡湖南衡阳祁东县凤歧坪乡浙江省绍兴诸暨市五泄镇辽宁沈阳铁西区四川绵阳三台县花园镇 [全部]
南区景点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