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堡县
导航: 首页 陕西 榆林市 吴堡县
吴堡县介绍
吴堡县
吴堡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榆林市东南部。北靠佳县,西接绥德,东南濒临黄河,与山西省临县、柳林、中阳相望。南北长30.4千米,东西宽26.8千米,总面积428平方千米。总人口8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宋家川镇,邮编:718200。行政区划代码:610829。区号:0912。拼音:WubuXian。 行政区划 吴堡县辖4个镇、4个乡:宋家川镇、辛家沟镇、郭家沟镇、寇家塬镇、张家山乡、岔上乡、丁家湾乡、薛下村乡。吴堡县行政区划图 历史沿革 公元431年置政和县,取政通人和之意。北周大象元年(579)至南宋宝庆二年(1226)属定胡郡(县)(治所在今山西省柳林县孟门镇)。金正大三年(1226年)设吴堡县。 2000年,吴堡县辖4个镇、6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72781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宋家川镇18406辛家沟镇6421郭家沟镇4416寇家塬镇7122张家焉乡6709于家沟乡5259张家山乡7555岔上乡5227丁家湾乡5435薛下村乡6231。 2003年,吴堡县辖4个镇、4个乡,221个村委会、5个社区。 地质构造 从大地构造单元来看,本县属于华北地台鄂尔多斯台向斜的一部分。至中生代前,本境地质和华北地台一样。经吕梁运动地糟皱抬升,形成了地台基底。 据陕西省地质队在本县地质普查、地质填图测探成果表明,本县自古生代中奥陶纪(距今4.7亿年)马家沟组灰岩沉积后,便开始抬升成陆地,后经长期的外引力的作用,使顶部形成凹凸不平的古地表形态。到中石炭纪(距今3.9亿年)地壳再次下沉,被海水淹没,奥陶纪马家沟组石灰岩上沉积了本溪组地层。但由于本区域地体不稳,地层沉积物多被破坏。之后由于气候的变化,沉积了海陆交互的煤系沉积层。二迭纪后期(距今2.5亿年)海西运动后,形成了鄂尔多斯台向斜区独立的内陆盆地沉积单元。海水完全退去,形成了二迭纪地层,属太原组合山西组煤系,是富含煤区,并有可燃性气体。到了中生代,即三迭纪末(距今1.9亿年),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沉积了侏罗纪在(距今1.8—1.35亿年)地层。侏罗纪末燕山运动使地壳升起,形成了陕北盆地。四川运动后,台向斜抬升,结束了内陆湖盆的沉陷历史。上新世早期(距今7千万年),地壳开始下降,古地面上沉积了河漫滩相和风化三趾马红土层,上新世末(距今2.5千万年),地壳略有上升,发育了皱形水系。下更新世初,地壳较为平稳,有低凹处和河谷地堆积了沙层。此后由于气候的变化,又沉积了午城黄土。到中新世早期,地壳略有上升,堆积了古土壤离石黄土和沙砾层等,上更新世末(距今100万年),又堆积了马兰黄土。全新世时又堆积了各种类型的沙砾石、黄土,形成了丘陵。阶地和河漫滩等。 本县地表出露岩系地层为:古生代上二迭系沿黄河畔有所显露,中生代三迭系红色泥岩、紫色砂岩,沿黄河畔均有显露,清水河附近有厚110米的红色泥岩。古土壤层(离石黄土)沿黄河畔亦有显露,其他沟壑、黄土峁、梁及三道土塬,均为晚更新世的新黄土,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大体分布是沿黄河畔较薄,后乡较厚。 矿藏资源 根据陕西省地质局14对、8对等勘察报告,本县境内有煤炭、煤成气、浊氟石等矿藏。 煤炭 境内储有全国少有、陕西唯一的优质主焦煤,已经探明的储量达15亿吨。其主焦煤为2.1亿吨。分布在县城至丁家湾之间,东以黄河为界,西至寇家塬一线,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2—4公里的长方形地段,埋藏深度在400—970米之间,煤段厚100—160米,煤层3—6层,薄者0.4米,厚者10.15米,一般2012—7米。属石炭二迭系煤。目前还尚未开采。 煤成气 储量为37.82万立方米,与煤炭分布一致,埋深圳400—970米之间,厚度214—300米。主要成分是甲烷,占93%以上。次含少量乙烷、丙烷和氮气等;水的主要成分为氨、硫化氢等,腐蚀性强。 浊氟石 分布在张家焉和后王家山一带,藏量客观,含量25—40%。未开采。 硫磺 宋家川井沟、旧城西沟石隙中有硫矿石,含量高,质量好。 地貌特征 由于漫长的地壳运动和外引力的作用,本境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河谷深切的地貌特征。海拔627—1204米,相对高差577米沟壑面积占全县面积的47.2%,沟道3542条,其中10公里以上的沟道5条。河流由西向东或由北向南汇入黄河,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貌景观。由于侵蚀程度不同,东西部地貌组合有别。 东南部黄河沿岸土壤侵蚀严重,基岩裸露,梁峁顶部黄土甚薄,大量红土出露,石山戴土帽,崖坡多为土石镶嵌,沟深、坡陡,地面破碎。 西北部土壤侵蚀剧烈,当前侵蚀程度较东南部大,呈典型的黄土沟壑地貌,沟壑密度4—6公里/平方公里。 中部土壤侵蚀程度较低,有残塬保存,塬面已经破损,分成东、中、西三道塬。塬面东西较窄,南北较长。三道塬由西到东呈现行书“川”子形。 山埠 吴堡无大山,共有土石山丘1886个。现将较大土石山丘列下: 妙峰山、黑龙山、十里山、红寨子山、西梁山、封侯圪塔、人山雄、红龙城、红山庙山、猪头山、桃花山、龙凤山等。 气候特点 吴堡位于中温带亚干旱区,大陆度67.3%,为大陆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1.3摄氏度,无霜期170—190天。气候寒冷,气温年较差和日变化率较大。年平均降水量475毫米,多集中在夏秋季,干旱频繁,春旱严重。平均年日照时数2738.0小时,作物生长季节,光能充分,热量丰富,适宜发展农林牧副业。但旱、风、霜冻等气象灾害常有出现,对发展生产有很大的危害。 经济状况 2007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GDP)4.33亿元,同比增长18.9%。实现财政总收入2575万元,同比增长31.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25万元,同比增长46.4%。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73元,同比增长46.3%。农民人均纯收入2077元,同比增长17.5%。在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排名中的位次显著前移,2006年位居第53位,较2004年前进17位,荣获省政府“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 区位优势 吴堡县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扼-之交通要冲,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是陕西通往华东、华北的桥头堡。1948年,毛主席、周总理率领中央机关就是从吴堡的川口东渡黄河离开陕北,前往河北西柏坡指挥战略大-,建立新中国的。 吴堡的交通优势亦十分明显。307国道穿境而过,是国家规划建设、横亘我国东西的青银高速及太中银铁路进入陕北的第一站,商贸流通非常活跃。 旅游资源 吴堡大同碛、蛟龙壁、吴堡古城、横沟温泉、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地、我国著名作家柳青故居以及红枣旅游等诸多宝贵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的前景十分广阔。 方言文艺 方言是通行于一个地区,而为外地区人不易听懂、不易理解的地方方言。它是历史上长期地域分化而封闭形成的,具有显著的地域特点。在一个特定的地区里,方言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虽然也起着交流思想的作用,但毕竟受到地域的限制,大大的妨碍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交际往来,因而也影响到一个地区的文化进步与经济的发展。 吴堡地处陕西边,历史上或属秦,或属晋,加上多次移民实边,语言形成鲜明的特点。吴堡地处北方话区,比邻山西,但有着江淮方言和吴方言的一些特点,可以称之为晋方言和江淮方言混杂的“方言岛”。 俗话说:“十里乡谈不一般”。就是吴堡县境而言,418.5平方公里土地上,在语音词语方面,也还有许多大同小异的地方,较为明显的是岔上乡、丁家湾乡不同于下面的6个乡镇,江淮吴方言口音多一些;张家山乡靠佳县的一些村庄声调与其它处有明显的差异。 民族姓氏 吴堡地当黄河中游,考古发现许多远古时期文化的遗存,有人们从事劳动、生活的用具,吃剩被抛弃的兽骨等。 民族 此地,原始社会居住着华族,夏代夷族占领,殷商和西周时期鬼方所居,春秋战国时期白狄等少数民族曾经占据。秦代,陕北为上郡。楚汉相争之际,项羽进入陕西,废除郡制,上郡改为翟国,就因为此地住过狄族和留有狄族的后裔。西汉至东汉前期,居住着汉族。东汉末年,匈奴族入侵,魏时,匈奴彻底占据,一直到西晋。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族南侵。与氏族建立的王朝互相抗衡、角逐,交替统治。经历前秦、大厦、北魏的政权。从南北朝时代起,匈奴、氏、朝卑等先后进入中原,建立政权。这些政权崩溃后,各族人民没有迁回旧地,仍然留在中原和汉族杂居,并和汉族人民一道与各族统治阶级进行顽固的斗争。在长久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这些民族逐渐融合在一起了。如慕氏,本位鲜卑慕容氏,从中原一带迁入吴堡。现今人数列居全县第五。 姓氏 本地把明代前在吴堡居住的称为老户,明代以后迁来的称为新户,明代有薛、张、王、李、慕、宋、霍、冯、刘、丁、高、马、辛、郭、杨、弓、白、景、寇、秦、牛、尚、贾、任、樊、武、车、董、于、呼、曹、孔、安、康、吴、赵、乔、齐、雷、陈、郝、史、袁、柳、孟、续、褚、侯、贺、叶、穆、周、田、吕等姓氏。清代增加逯、卢两姓,减少齐、续、叶、侯、褚、贺、孟、柳等8姓。民国初年增加路、米、黄、成、范、阎、韩、孙等9姓。近年增加梁、申、柳3姓。 宗教信仰 宗教,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相信并崇拜超自然界的神灵,是虚幻的反映。目前世界宗教主要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种。耶稣是基督教信封的救世主,所以耶稣、基督是同教。天主教是基督教的另一派。中世纪时,帝国主义即利用天主教作为侵略工具,曾于元代传入中国。据北京图书馆藏《吴堡乡土志》载:“本境假造僻处偏隅,儒教相传,入天主教者,今有武润成、李泰常、薛占有、薛仲清数人。百姓从宋代起就修寺院,明代起谒拜县白云观(道教)、本境三皇庙(道教),有送儿童当和尚和道徒的,但无系统组织。近年又有修庙塑像者,但未形成系统的宗教组织,亦无学会。 基本吴堡人信仰的都是道、佛两家。没有其他的。 生产习俗 农业生产是境内最主要的生产活动,因而农事风俗便是最普遍的生产风俗。此外,带有局部性的生产风俗还有河上运输风俗和木业、铁业风俗。 未来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县人民将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在榆林市南部县率先实现跨越发展,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依托资源、区位和交通三大优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旅游兴县、项目带动和开放促动四大战略,着力加快煤田开发,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发展旅游产业,着力加快城镇化步伐,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力争到2012年,全县GDP达到20亿元以上,财政总收入达到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全县基本实现小康。 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质构造及地层 从大地构造单元来看,本县属于华北地台鄂尔多斯台向斜的一部分。至中生代前,本境地质和华北地台一样。经吕梁运动地糟皱抬升,形成了地台基底。 据陕西省地质队14队在本县地质普查、地质填图及13个深井钻孔测探成果表明,本县自古生代中奥陶纪(距今4.7亿年)马家沟组灰岩沉积后,便开始抬升成陆地,后经长期的外营力的作用,使顶部形成凹凸不平的古地表形态。到中石炭纪(距今3.9亿年)地壳再次下沉,被海水淹没,奥陶纪马家沟组石灰岩上沉积了本溪组地层。但由于本区域地体不稳,地层沉积物多被破坏。之后由于气候的变化,沉积了海陆交互的煤系沉积层。二迭纪后期(距今2.5亿年)海西运动后,形成了鄂尔多斯台向斜区独立的内陆盆地沉积单元。海水完全退去,形成了二迭纪地层,属太原组和山西组煤系,是富含煤区,并有可燃性气体。 到了中生代,即三迭纪末(距今1.9亿年),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沉积了侏罗纪在(距今1.8—1.35亿年)地层。侏罗纪末燕山运动使地壳升起,形成了陕北盆地。四川运动后,台向斜抬升,结束了内陆湖盆的沉陷历史。上新世早期(距今7千万年),地壳开始下降,古地面上沉积了河漫滩相和风化三趾马红土层,上新世末(距今2.5千万年),地壳略有上升,发育了皱形水系。下更新世初,地壳较为平稳,有低凹处和河谷地堆积了沙层。此后由于气候的变化,又沉积了午城黄土。到中新世早期,地壳略有上升,堆积了古土壤离石黄土和沙砾层等,上更新世末(距今100万年),又堆积了马兰黄土。全新世时又堆积了各种类型的沙砾石、黄土,形成了丘陵。阶地和河漫滩等。 本县地表出露岩系地层为:古生代上二迭系沿黄河畔有所显露,中生代三迭系红色泥岩、紫色砂岩,沿黄河畔均有显露,清水河附近有厚110米的红色泥岩。古土壤层(离石黄土)沿黄河畔亦有显露,其他沟壑、黄土峁、梁及三道土塬,均为晚更新世的新黄土,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大体分布是沿黄河畔较薄,后乡较厚。 第二节矿藏 根据陕西省地质局14队、8队等勘察报告,本县境内有煤炭、煤成气、浊氟石等矿藏。 煤炭 新探明煤炭储量为15亿吨左右,其中主焦煤为2.1亿吨。分布在县城至丁家湾之间,东以黄河为界,西至寇家塬一线,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2—4公里的长方形地段,埋藏深度在400—970米之间,煤段厚100—160米,煤层3—6层,薄者0.4米,厚者10.15米,一般2.12—7米。属石炭二迭系煤。目前还尚未开采。 煤成气 储量为37.82万立方米,与煤炭分布一致,埋深圳400—970米之间,厚度214—300米。主要成分是甲烷,占93%以上。次含少量乙烷、丙烷和氮气等;水的主要成分为氨、硫化氢等,腐蚀性强。 浊氟石 分布在张家墕和后王家山一带,藏量可观,含量25—40%。未开采。 硫磺 宋家川井沟、旧城西沟石隙中有硫矿石,含量高,质量好。 第二章地貌 第一节地貌特征 由于漫长的地壳运动和外营力的作用,本境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河谷深切的地貌特征。海拔627—1204米,相对高差577米沟壑面积占全县面积的47.2%,沟道3542条,其中10公里以上的沟道5条。河流由西向东或由北向南汇入黄河,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貌景观。由于侵蚀程度不同,东西部地貌组合有别。 东南部黄河沿岸土壤侵蚀严重,基岩裸露,梁峁顶部黄土甚薄,大量红土出露,石山戴土帽,崖坡多为土石镶嵌,沟深、坡陡,地面破碎。 西北部土壤侵蚀剧烈,当前侵蚀程度较东南部大,呈典型的黄土沟壑地貌,沟壑密度4—6公里/平方公里。 中部土壤侵蚀程度较低,有残塬保存,塬面已经破损,分成东、中、西三道塬。塬面东西较窄,南北较长。三道塬由西到东呈现行书“川”子形。 第二节山阜 吴堡无大山,共有土石山丘1886个。现将较大土石山丘列下: 妙峰山、黑龙山、十里山、红寨子山、西梁山、封侯圪塔、人雄山、红龙城、红山庙山、猪头山、桃花山、龙凤山等。 第三章气候 吴堡位于中温带亚干旱区,大陆度67.3%,为大陆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1.3摄氏度,无霜期170—190天。气候寒冷,气温年较差和日变化率较大。年平均降水量475毫米,多集中在夏秋季,干旱频繁,春旱严重。平均年日照时数2738.0小时,作物生长季节,光能充分,热量丰富,适宜发展农林牧副业。但旱、风、霜冻等气象灾害常有出现,对发展生产有很大的危害。 第一节光照 日照 本县平均年日照2632.6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1%。6月日照时间最长,2月日照时间最短。 吴堡节气交时比北京早23分55秒,比西安迟6分16秒。 夏至日出于5时29分59秒,日没于19时30分1秒;昼长14时30分2秒,夜长9时29分58秒。冬至日出于7时29分1秒,日没于16时30分59秒,昼长9时29分58秒,夜长14时30分2秒。日中北京时间为12时6分14秒。 太阳辐射 历年平均投射在本县地面上的太阳辐射总量为5.9×10的14次方千卡/平方厘米,相当于84000亿吨标准煤。 第二节气温 本县年平均气温为11.3摄氏度,主要月份平均温度是:1月7.6摄氏度,4月13.5摄氏度,7月26.3摄氏度,10月10.3摄氏度。 第三节地温 本县地面平均温度为12.7摄氏度,地面极端最高温为67.4摄氏度,出现在1961年6月11日,极端最低温为-28.2摄氏度,出现在1993年1月21日。 第四节降水 累年平均降水量为463.8毫米,平均偏差83毫米,平均相对变率18%。年际变化大,最大降水量为672.5毫米,最小降水量为231.6毫米,相差440.7毫米,月平均降水量以7月117.5毫米最多,8月108.2毫米次之。平均降水日数76天。最多降水日数107天,年内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5%,且多雷阵雨,绝大部分降雨难以保留,利用率低。冬春两季降水仅占全年降水的18%,冬春和初夏干旱少雨,对夏秋作物播种和冬小麦安全越冬造成困难。年水面蒸发总量达1893.1毫米,是降水量的4倍多,年植被蒸发量1917.9毫米,为年降水量的4倍,气候比较干燥。 第五节风向风速 本县冬季因受蒙古高压的影响,偏北风最多;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偏南风,平均风速3米/秒。每年4—5月份风速最大。一日内2—6时风速最小,14—16时风速最大。农谚有“立夏不起尘,起尘活埋人”,“天旱刮夜风”,“热生风,冷生雨”之说。 第六节物候 物候是指自然界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对气候变化的反应。如植物的萌芽、生叶、开花、结果、叶黄、叶落;虫兽的活动,候鸟的来往;见霜、下雪、结冰、打雷、河冻、河开等。它对农业生产具有指导意义,也可以为城市环境污染的监测、城乡园林绿化提供科学依据。吴堡县的四季分明,其物候现象为:逢春地解冰消,万物复苏;夏令小麦茂盛,百鸟欢叫;秋色风景宜人,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雪闭山门。 四季习惯划分是: 春季,地解冰消,日趋温暖,草木萌生,初雷出现,冬小麦返青,可分为3个阶段:初春、仲春、季春。 夏季,日正夜短,逐渐炎热,立夏之后,日平均气温20℃—28℃,植物茂盛,动物繁衍。可分为3个阶段:初夏、仲夏、季夏。 秋季,是秋禾和各种植物果实、种子成熟季节。数暖就数凉,万木绿转黄,树叶脱落,百虫蛰伏,可分为3个阶段:初秋、仲秋、季秋。 冬季,是四季最冷的时期,树叶落尽,日斜昼段。也分为3个阶段:初冬、仲冬、季冬。 以下地名与吴堡县面积相当:西藏昌都市左贡县绕金乡云南德宏州盈江县苏典乡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东嘎乡吉林长春市二道区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武坪乡四川凉山州盐源县黄草镇山西吕梁离石区信义镇四川甘孜石渠县洛须镇福建三明尤溪县坂面镇广西梧州苍梧县沙头镇西藏昌都市类乌齐县尚卡乡山西吕梁离石区吴城镇 [全部]
吴堡县景点列表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