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岸村介绍
-
晓岸村
- 晓岸村位于平秋镇东南境,东邻高岑村,南平略镇高朗、甘乌、三板溪村,北连魁胆、桥向村。距平秋镇政府驻地7、5公里。全村总面积9870亩,其中水田面积518亩,旱地熟土7805亩,森林面积1500多亩,退耕还林300多亩,草地800多亩。村境海拔900——1015米,是全县海拔最高的行政村之一。然而全村山势不高,起伏不大,山间草坪开阔,以小岸寨东面的“高坪老”草场为最。解放前至解放初期曾用作斗牛场,面积为10多亩,四周有同往岩有、桥问、魁胆、大坝、平岑等寨的路口,行人极易迷路。相传曾有一湖南串乡补锅匠在此迷了路,走了一天一夜仍回到原处。其地高寒,每年栽秧,收后都比桥问、魁胆后延十天半月。旱地宜种意仁米、高梁、糁子、太子参等。以意以产量高、质量好素称,1980—1990年,村民厂为种植,这销湖南、广东等地。近年试种亩产2000公斤的晚熟西红柿已获收成功,但由于地处偏僻,运距太远,销售困难,获益不大,多数农户已停种。小岸村以盛产楠竹闻名于九寨,村民多谱熟编织晒席、箩筐、焙笼、粪箕、稹箕、竹帅等工艺,但末能进行精深加工,获益不多。 晓岸村辖小岸、大坝、岩有、片冷、现马平岑、石桥冲七个自然寨,相邻自然寨间相距1—3公里不等。从小岸到石桥冲相距5公里。各自然寨四蓄有枫、米粟、红豆杉、椎粟等风景树和成片竹林。解放前,刻村因自然寨多而称为“六寨”,解放后称为“六小村”。清代小岸“六寨”属侗款组织“平秋十八寨“,民国3年(1914)设甲,民国15年设闾,民国24年复设甲,隶属平秋第一村直解放初,1951年设行政村,属平秋乡,1955年改属高岑乡(公社),1984年属魁胆乡,1992年撤并建后并入平秋镇。 晓岸,侗称“寨岸”,侗语称麻为“岸”,先人种麻织布,故名其寨为“寨岸”汉译为“小岸”岩有,以山岩多而得名。这两寨今有刘、龙、彭三姓,刘姓龙姓从平秋,彭姓从菜溪迁入。 大坝,侗名“片马”。清光绪年间,黎平府派段-巡查田亩核计税粮,当地向导专选无田咸少田的地方引路的瞒官。走到此地才见到七八亩的连片水田。官向是何处,向导随机答是“片马”,意即大田坝,村寨由此得名。今有潘、唐、员、陆四姓,潘、陆姓由中仰,唐姓从地茶,吴姓由启蒙烂泥田迁入定居,共69户289人。 平岑,因高原草坪开阔而得名,有赵姓人居住,其先人从中寨迁入,今有53户222人。石桥冲,侗名“阿鉴”,王姓人住,其先人从下料迁入,共25户192人。 2010年底,全村8个组,263户,1228人,其中男697人,女531人,参加国家工作23人,外出打工456人。有2户开商店,2户开药店,并从事农村医疗服务。全村大学文化6人,高中文化节32人,初中文化112人,小学文化78人。3003年,刻村有19户村民打破眷恋故土的观念,地搬迁到新化乡定居。 晓岸村于1998年架设连通桥向的输电线路,全村始用上电;2002年,在国家扶持下修了11公里长的进村公路,同年集资2万元修建了学校和村办楼。2005年已有2户建砖房,14户改建砖半木住房,16户盖瓦,54户用上了电视机,4人买了手机。 晓岸村的教育始于民国初期的私塾,1960年始办初小,1980年办完小。进有村完小一所,教师6人,设6个教学班。 晓岸人至今仍较多地保留北侗风俗习惯。收谷后用人力翻禾,沧水田过冬。村民好养斗牛;多数妇女喜欢种棉麻,谙熟纺纱织布浆染工艺;衣尚黑色,长至大腿中部,团肩绣边,束黑纱带;脚着勾鼻花鞋;尚银,年轻女子以用有簪花、耳环、胸花、手镯等银饰为荣;婚嫁或喜庆场合均着盛装。多数家庭至今仍保持存有用葛、麻纺织的衣服。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