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青羊村
导航: 首页 河南 南阳 新野县 城郊乡 下青羊村
下青羊村介绍
下青羊村
下青羊村,位于乡境北部,老白河西岸。距县城6公里处。北邻上青羊村,南与樊楼村相连,东依老白河与王营村隔河相望,西与张楼村接壤。全境东西宽1.2公里,南北长2公里,总面积2.3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下青羊村,1951年属一区(老户庄)青羊乡。1958年属城关公社为青羊大队。1963年属城郊公社为青羊大队。1975年同上青羊分开为下青羊大队。1984年属城郊乡为下青羊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村委会驻下青羊。辖2个自然村。下青羊原与上青羊为一村,称青羊,后因村民分南北居住,此村位南称下青羊。黄门明洪武二年,黄姓由山西迁下青羊村北居住,统称青羊。至清同治年间,下青羊修筑工寨,把黄姓隔在寨外,取名黄门。 人口民族如今,下青羊村辖2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269户,998人。其中男507人,女491人均为汉族。村计划生育率100%,综合节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15%,中学文化程度占75%,高中文化程度占5%。有张、杜、黄、李、姚、田、马、史、陶9个姓氏。 自然条件下青羊村位于老白河故道西岸,鸭灌三分干二支渠呈“厂”字形贯穿境内,地势北高南低,交通便利,县城至樊集路南北贯穿,由村西边通过。老白河沿岸以西至樊集路两边为沙土、老黄土,樊集路西200米处为老黑土地。沙土、黄壤土占68%,老黑土地占32%。 村有耕地1651亩,占82%;村道路、生产路占地85亩,占4%,(8条路);沟、渠、塘占地127亩,占6%;砖厂占地50亩,占2%;四旁植树、林果占地120亩,占6%。 主要经济状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产力进一步解放,经济建人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2007年,村工农业总产值540万元,人均纯收入2440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510万元、2300元。 社会事业 教育上、下青羊两个行政村联办小学1所,校址风景优美,闻名乡里。今年,有学生240名,教师12名,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学生升学率90%。1978年至2003年底,为大专院校输送学生50名。1991年,两村筹款6万余元,建2栋300平方米的教室,改善了教学条件。1996年,由村在外工作人员、两个村全体党员、干部和企业户捐款15万元,捐图书200余册,支援学校建设。 科技1981~2003年底,村办成人学校,培养桑蚕、林果、蔬菜等专业技术人员。先后举办培训班60余期,受训人员2000余人(次)。使温室大棚、中小弓棚得到大力发展,种植蔬菜300亩,增加收入40万元。 文化解放前,杜恒绿组织成立花鼓戏班,逢年过节到周围村庄演出旱船、竹马、竹杆等节目。1949年初,杜书贵组织成立曲剧戏班,民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眼下,村有图书室等,藏书800余册,有青年活动室,播音室,广播入户率95%,80%农产都有彩电。 卫生解放前,下青羊老药铺闻名城北,医生杜新敬,自己加工、泡制中药,从业人员2人。建国后医疗卫生事业有了较快发展。今年,村有卫生所1个,医务人员2名。是年村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改善。 村民生活解放前,村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吃的是半年糠菜半年粮,穿衣主要靠自织的土棉布料。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和生产互助,人民生活有了改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提高。1976年,村建沼气池186座,用来照明、做饭,改善了群众生活条件。2007年,有120座沼气池仍可使用。1993年,村民人均占有粮食300公斤,细粮比例占65%。2007年人均占有粮食450公斤,细粮比例占98%,禽蛋、肉类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住房发展为砖木、钢筋水泥结构的平房、楼房,人均住房由70年代12平方米,上升到2007年20平方米。混合建筑占70%,砖木结构占30%。人均收入由20世纪90年代1400元上升到2007年底2440元。耐用消费品百户拥有自行车200辆,洗衣机60台,电视机110台,电话80部,手机40部。 [全部]
下青羊村景点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