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碾村
导航: 首页 河南 南阳 新野县 城郊乡 官碾村
官碾村介绍
官碾村
官碾村位于乡境东北部,平武高压线西侧。沿用官碾自然村名而得名。南连溧河铺乡屯头村,北与沙堰镇拐里村接壤,西邻马营村,东依沙河与溧河铺镇毛桥村隔河相望。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2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官碾,1947年解放初期,与桥楼、孙楼、拐里、毛桥、高庄、段堡、马营、刘营为1个乡,乡公所设在官碾村。1950年,和马营村、溧河毛桥村为1小乡,乡设在张营。1958年属城关公社为官碾大队。1963年,属城郊公社为官碾大队。1984年属城郊乡为官碾村委会。村委会驻官碾村。辖3个自然村。戴营明初戴姓从山西迁此,以姓取村名。清康熙年间,马姓自溧河马全桥迁入,戴姓迁徙他乡,村名仍之。张营明朝兵部一张侍郎居此,以姓命村名。明万历年间,马姓自湖北枣阳迁来,清雍正年间,张姓自高庙王祠堂迁入,村名仍之。官碾明初齐姓,从今上港乡齐花园村迁此建村,村名齐营。清初,官府在村西安庆寺内设公用石碾,后改寺名官碾寺。 人口民族官碾村辖3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780户,3083人,其中男1636人,女1447人;均为汉族。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1%,初中文化程度73%,高中文化程度10%。有马、李、刘、齐、赵、杨、张、冯、庞、梁、王、高、白、郭、曹、崔、蔺、杜、孙、秦、任21个姓氏。 自然状况官碾村地处小沙河西岸,鸭河灌区三分干六支渠东侧。地势北高南低。东六支渠、西六支渠呈南北走向,以1公里间隔穿越全境。辖区大部分为黄壤土,余为黑粘土。植物资源有芦苇、蒲公英、车前草等;动物资源有野兔、野鸡、刺猬等;矿物资源有石油、天然气。土地资源中90%为农业耕地,9%为道路用地,余为林业用地。 主要经济状况建国后,农村经济得到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建设速度加快。197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78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6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40元。199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70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000万元,人均纯收入1482元。200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842万元,农业总产值2406万元,人均纯收入2882元。 社会事业 教育建国前,村有官碾寺小学1所。解放后和马营村合办官碾学校,规模最大时小学班10个,初中班6个,高中班1个,各自然村还有学前班。1984年和马营村分开办小学,在村部新建官碾小学,建教学楼1座,教室14间。校园全部进行了硬化、绿化,达到“六配套”标准。1995年官碾联中和王营联中合并,翌年撤销。今年,在校学生274名,教员15人。村先后为大中专学校输送学生130名。其中本科60名,专科70名。 科技村重视科技工作,科技事业发展较快。计划经济时,村有农科所1所,农技人员8名,科研试验基地50亩。如今,村有农民技校1所,高级农艺师1名,技术员11名,受训村民3000人(次)。 文化解放前,官碾村为戏曲之乡。较有名的有张营的马传浩班、马景堂班、马士友班和戴营的李怀亮班。李怀亮班解放后,被湖北南漳县聘用,改为南漳县曲剧团。解放初,村建文艺宣传队,耍狮子、玩旱船,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80年代,村文艺宣传队演出的剧目《屠夫状元》调新野县会演。蓝球队、武术队、电影放映队也颇有名气。村1982年、1983年、1984年连续举办3届农-动会,省电视台做过专题报道,地县有关领导亲临现场观看比赛。村“青年民兵之家”获团中央嘉奖。眼下,村有图书室,藏书1000余册,有青年民兵之家活动室3间,广播室1间。 卫生建国初,村医疗条件差。解放后,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办集体卫生所,有医务人员5名,80至90年代,一直是县先进卫生所。2003年,实行农村新型的合作医疗制度,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解决。 村民生活解放前,村民缺衣少食。解放后,经过土改和生产互助,村民生活有所改善,但局限于当时生产条件和经济条件,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还很低。用煤灯照明,穿衣用自制的粗布。牛车是主要运输工具。由于粮食少,村民吃粮以红薯、玉米、高梁为主,细粮很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收入增加,生活提高。1993年,人均占有粮食350公斤,细粮占65%。2003年,人均占有粮食450公斤,细粮占95%。蔬菜、禽蛋、肉类人均占有量翻番。住房变化更大,2003年,楼房占50%,人均住房面积由70年代的12平方米,上升到2007年30平方米。居民穿着由70年代的单调服装变成色彩多样、式样新颖的服装。村民每百户拥有自行车200辆,洗衣机40台,电视机110台,电话90部,摩托车8辆,电冰箱5台。人均纯收入由上世纪90年代的1280元,提高到2007年的2882元。 还有1个地名与官碾村同名:安徽马鞍山当涂县年陡镇官碾村 [全部]
官碾村景点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