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响泉村介绍
-
王响泉村
- 王响泉村位于莱城东北18公里,距辛庄镇政府驻地8公里,地处丘陵,东靠寄母山林场,北面依山,西北与下三山村相望,南与桑响泉村接壤。耕地480亩,138户,人口515人。 据《王氏谱》记载,清顺治年间,王姓建村,当时此地杂草丛生,冠以姓氏曾名王家草场子,村北有泉,水流作响,后改称王响泉,原址被水库占用,1978年迁今址。 据《辛庄史志资料》记载,解放初期,王响泉村隶属辛庄区;1958年3月,撤销辛庄区,改为辛庄乡;同年10月改为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办事处;1985年10月辛庄办事处分辛庄镇和铁车乡,王响泉村隶属辛庄镇。 王响泉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由于村子坐落在山坳里,易于隐蔽,莱芜战役期间曾是我军屯驻后防部队的基地,当时王响泉村同胞姐妹们积极拥军支前,争相为前线部队做贡献,他们有的把自己不舍得用的新棉被给伤病员用,他们给伤病员喂水喂饭,精心护理,让伤病员迅速恢复健康奔赴前线。 那时候,妇女为子弟兵做军鞋军袜,男壮劳力抬担架,运给养送伤病员,就连小孩子也为部队站岗、放哨,盘查行人,谱写了一曲曲拥军支前的赞歌。1946年,在“大动参”时期,村里有10多名有志青年报名参军奔赴前线作战。他们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奋勇杀敌,为共和国的建立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其中王会盛、王发春两烈士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王响泉村地处偏僻的山区,土地贫瘠,且干旱缺水,庄稼难保丰收。解放前,人们过着缺粮少柴的贫穷生活。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人们战天斗地,决心改变家乡一穷二白的面貌,坚决要走发家致富的道路。原村庄坐落在山坳中,村里有一眼泉,水流长年不断,但该村土地却连年干旱浇不上水。为了解决灌溉用水的问题,当时的党支部痛下决心,搬迁村庄,利用村址这块凹地,修建一座水库,以此解决水源不足的问题。俗话说,穷家难舍,搬迁村庄,确是一个牵扯家家户户的大问题。时任村支书的王其泉同志跑断腿,磨破嘴,挨家挨户动员,力陈利害关系,终于说服了全村老少同意搬迁。王响泉村于1978年开始修建水库,只两个月时间就把水库建成,蓄水量约30万立方米。后村民们挖渠引水,终于使祖祖辈辈耕种的旱田变成了水浇地。 由于王响泉地处山区,道路崎岖难走。人们常说,“要想富,先修路”,全体村民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男女老少齐上阵,历时约一个月,修通了连接泰(安)薛(家岛)公路的村级公路,王响泉村终于有了走向外面世界的大道,正是这条大道让王响泉村走上了致富大道。单看现在的养殖业就可窥见一斑,如今全村共有养鸡专业户16家,蔬菜大棚达到40个。每个大棚一年平均净赚5000元不成问题。养猪业更是红火,目前王响泉村已户均母猪2.5头,村民王子廷喂养的母猪仅卖小猪仔一年就赚纯利3万元。王响泉村靠地处丘陵山地,荒山场多的有利条件,养羊人也多起来,现已达到16群羊,羊毛、羊绒、菜羊,均是一笔大收入,且羊粪肥了地,一举两得。养殖业富裕了王响泉村,但有眼光的村民不想纯为了挣钱而挣钱,“要吃山必须养山”,于是有3户人家自愿承包了村后近2000亩荒山,他们在山上植树造林,绿化荒山,造福后人。同时在山林中散养城里人争相食用的豺鸡子,仅菜鸡、豺鸡蛋就收入可观。估计一年纯收入至少在万元以上。 富裕了的王响泉村,注重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如今村中早巳架设了电线,装上了电灯、电话,看上了彩色电视机。利用村庄北高南低的地理优势,将村北泉水引进了每家每户,人们吃上了自来水。摩托车、农用汽车、液化气炉等都已走进了普通百姓家庭。 “叮咚泉水流不断,富裕泉水流进来”。王响泉村在全体村民的不懈努力下,日子一定会一天比一天更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