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官庄村
导航: 首页 山东 莱芜 钢城区 颜庄镇 北官庄村
北官庄村介绍
北官庄村
北官庄村离镇政府5公里。地处丘陵,由两个自然村组成。东接澜头村,西邻东当峪村,南邻花雨山,北依状元沟村。全村现有人口770人,土地320亩。 据村碑记载,明洪武年间,舒、毛两姓迁此定居建村,起初叫“官庄北岭”,后因址在南官庄村北,故名北官庄。 北官庄村民的生活从建国后揭开新篇章。1955年成立初级社,共430人,社长为胡纯一。1952年转入高级社,实行“按劳分配”。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隶属颜庄人民公社澜头管区;1961年成立北官庄生产大队,分5个生产队。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后,隶属颜庄办事处,生产大队改名行政村。1985年10月,属颜庄镇至今。 北官庄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41年,在白冶子战斗中,张延法、段伦星英勇牺牲。1950年6月,胡孝一、韩建迎毅然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奋勇杀敌。 20世纪70年代,在“农业学大寨”热潮中,北官庄村打井、修水库、筑水渠、垒地堰、建“大寨田”,并将全村山、水、林、田、路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先后打井5眼,建成水库2座,蓄水池3个,修环林水渠千余米,环林公路3公里、大寨田百余亩,扬水站72米。 被誉为“山楂之乡”的北官庄村,栽植山楂树的历史已有100多年之久。据史料记载,该树品种是于清朝末年由平邑县引进的。该品种自引进后,逐年得以发展。解放后,从单干到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以及后来的人民公社,山楂园面积的发展时快时慢。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山楂树由农户承包经营管理,促进了面积的快速发展。果农在承包的责任田里也大面积栽植山楂树,并精心护理,小园扩展成大园,小片连成大片,逐步形成了村庄周围的四大园。至80年代初,该村处于盛果期的黑红山楂树就有近万株,全村人均山楂树10多株。当时,市场上山楂走俏,每公斤价格3元左右。全村山楂总产值100多万元,仅此一项,人均收入1000多元,黑红山楂树成了北官庄人的摇钱树。北官庄也因此成为颜庄山区的首富村。 山楂树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村北的陈家林里,有一株百年树龄的山楂树,高达15米,树干直径0.7米,树冠覆盖面积16平方米,年产山楂400多公斤,被誉为“山楂树王”,成为百亩山楂园中的一道景观。 北官庄村的果农精心于山楂园的管理,从60年代至70年代,村里成立了一个40多人组成的山楂树科技专业队。到80年代,山楂树由农户承包,更加调动了果农的积极性。区镇农林科技部门不断加强技术服务指导,帮助果农先后推广使用了周年修剪、高接换头、疏花疏果、配方施肥、枝干涂白、整盘扩穴、盖膜覆草等十几项科学管理技术,大大地提高了果品产量和质量。 黑红山楂果大形美,肉厚核小,色泽鲜亮,黑里透红,果肉细软,味道清香,酸度适中,口感极好。据有关专家考证,黑红山楂具有健脾利胆、生津开胃、消食化痰、清肺润肠、软化血管、降低血脂等功能,叶、花、果、干、核等均可入药。许多病人往往视山楂为至宝。 北官庄村人口密集,重视教育,崇尚文明。建国前村中有所私塾,创办人先后为胡之训、胡兴文、孙木斋。1976年至1983年村里建有学校,何贵跃为教师兼校长。1984年莱芜市实施合班并校后,该学校并入官庄联小。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2001年,村里共考取46名大中专学生。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的胡光春是村里第一个本科大学生,现任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北官庄村干部辈出,现有副地级干部1名、科级干部3名。 北官庄村民自古勤劳耕作,经济意识日益增强。耕作之余,心灵手巧之手艺人不少,如石匠魏奉雨、木匠韩承迎、扎彩匠魏玉水,在周围一带小有名气。 北官庄村很早就有热爱文艺的传统。魏玉升曾任莱芜梆子剧团团长,所演《三定桩》、《红柳绿柳》等剧目很受欢迎。1966年在村民胡玉一的指导下,青年人自发成立村小剧团,演员20余人,以豫剧为主,每年春节期间,都演出《朝阳沟》、《白毛女》等戏,1969年因部分女角出嫁而解散。 北官庄村注重改善村民生活。村中早已架设了电线,装上了电灯、电话,现已成为电话村。1997年全村用上自来水。1999年硬化村街公路350米。村民胡广城第一个买上解放牌大汽车跑运输。村外的石灰石场、白云石场储量丰富,就地开采,直销莱钢万和公司,供不应求。电话、彩电、影碟机、摩托车、液化气炉、农用车等,已走进普通百姓家庭。 北官庄村寿星多。活到90岁以上者有4位,胡光春之母曾活到96岁;现在村里80岁以上老人还有12人。该村尊老爱幼,蔚然成风,成为远近有名的长寿村、文明村。 勤劳朴实的北官庄村民世代聚居于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以新的观念、新的姿态、新的步伐,为建设一个更加文明、富裕、美丽的新山村而努力。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还有2个地名与北官庄村同名:山东青岛即墨市店集镇北官庄村山东青岛平度市明村镇北官庄村 [全部]
北官庄村景点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