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桥村介绍
-
仙人桥村
- 仙人桥村位于钢城区东北8公里、黄庄北2公里处,坐落在汶河源头之一的省级森林公园——棋山脚下,莱韩公路、草仙公路在此交汇。仙人桥村北邻幸福村,东隔汶河与下历山村、柿子峪村接壤,西依棋山,南接黄庄二村。全村有170户,492口人,耕地507亩,山滩150亩。 据《齐氏谱系》载:“先祖自冀州枣强县迁居济南历城小埠,始祖讳成友自清中叶(乾隆年间)居仙人桥。”原以经营农业为主,兼营林果业,主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苹果。 仙人桥村明、清时属蒙阴县瞻岱乡、舜圣社;民国初年(1912年)为蒙阴北一区,西舜圣社;1940年归新泰;1941年又划归蒙阴;1942年划归博莱县;1944年博莱县撤消,复归蒙阴;1945年7月划归新建的沂源县;1991年划归莱芜市;1993年钢城区建立,归属莱芜市钢城区黄庄镇至今。 仙人桥村“文革”期间曾更名齐家岭,后复称仙人桥村。史载:民国初期到1960年,仙人桥和幸福村为一个行政村。1954年,吕仲春、齐家乐等8户农民组成村里第一个互助组仙人桥——称“八户社”。这标志着仙人桥村进入了初级社阶段。1956年,柿子峪、胡家桥、仙人桥、洼子峪(现在的黄庄二村)4个村的初级社合为建国社,刘文祥任社长,齐加伦任副社长,王佩环任文书。第二年4个村解体。1958年成立黄庄人民公社,仙人桥隶属黄庄人民公社。1961年仙人桥解体,分成了仙人桥村和幸福村两个行政村。 仙人桥村注重文化、崇尚礼仪,使之成为名人倍出之地。民国时期,民主人士齐青云为民办事公道,救济贫穷百姓,解决民事争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鲁村、南麻、莱芜、新泰、蒙阴闻名方圆百里。“光棍年代”(清朝末年),土匪来到仙人桥,把齐青云等4名青年和一名8岁的儿童绑架到莲花山,齐青云舍已救人,事迹广泛流传。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仙人桥村人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有的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齐加乾任八路军某部营长,在淮海战役中牺牲;齐加田历任八路军团长、政委,后调任到师部任组织干事,1948年9月济南战役牺牲;还有抗美援朝的齐庆吉、齐庆政、齐福祥,现都已离休。自从成立人民公社后,村民生活有所提高,但仍不富裕。穷则思变,仙人桥村深翻平整土地,大搞水利建设。从1973年至1997年,先后打了4眼机井,修水库塘坝4个,机井现都已配套,西电灌渠长1000米,东电灌渠2个,渠长各500米,灌溉面积达400多亩。1983年,村东建成了120余亩的“红富士”苹果园,丰产期可达20万斤。1988年又在村西建成150亩的桃园。2000年,村东小流域治理,两岸修河堤2500米,拦河坝8个。 1991年,随着对山区的开发,村民在棋山脚下盖起了数十家饭店。1996年又结合村庄规划和招商引资,在村东韩莱公路、草仙路交汇的黄金地段,先后盖起了20座大楼。其中油坊3户,钢材大户5户,建起了砖厂、预制厂、轧钢厂等4个村办企业,沿路饭店16家,各种店铺、饭店矗立在路的两旁,成为集生产、生活于一体的商工贸一条街。真正把交通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带动了全村的经济迅速发展。1998年人均收入达2100元。为把握市场行情,解决信息不灵与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1999年村里筹集资金20000元,建起了黄庄镇第一个电话村,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一位从事村办企业的齐经理说得好:“手持电话筒,联系八方客。广纳四海财,同路奔小康。咱山里人着实过了把经理瘾!” 仙人桥是水果之乡,盛产“红富士”苹果和十几个桃品种系列。截至1998年,全村共引进“雨花露”、“红冠蜜”、“早香玉”、“中华寿桃”等优质品种,每年古历的四月至九月,四通八达仙人桥常有鲜桃上市,除在本省销售外,还远销北京、上海、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全国十几个省市和地区。 仙人桥村自建村以来就重视文化教育,崇尚礼仪道德,以文育人。1924年成立了私塾学校,刘子云、李奉帝先后任教书先生。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办学时断时续。1950年正式建立学校,宋工作、张汝清等都在此做过教师。1983年重修校舍,黑屋子、土台子变成了瓦房。1995年合班并校于历山联小。尊师重教的风尚,促进了村民的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1959年齐庆录、齐祯祥考入沂源师范;刘庆兰考入青岛海洋学院(现在的山东海洋学院),是村中的第一个大学生。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2002年,先后考取中专以上学生35人。 进入21世纪的今天,仙人桥村人决心继续招商引资,开发棋山新景点“佛爷殿”,引进外资发展企业,把仙人桥建设得更加美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