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金水河村介绍
-
北金水河村
- 北金水河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1.5公里处,汶河上游。东与岭子村接壤,西与黄庄三村相连,北靠胡家桥,南与南金水河村隔河相望,人口1142人,耕地面积1204亩。 据载:北金水河村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桃月,由直隶冀州迁此定居,因村近河岸名近水河。清朝有人在河中淘金,遂更名为金水河。1957年与南金水河村分治,以方位叫北金水河。17个姓氏,以桑、张两姓为主。 据清《蒙阴县志》载:北金水河村解放前属蒙阴县北一区黄庄乡西舜圣社;1945年5月黄庄区划归沂源县,属黄庄区;1993年归莱芜市钢城区黄庄镇管辖。 现村中有一古槐,传说是建村时栽,现已有400多年,至今枝繁叶茂。村西南有洪庙一座,建筑年代不详,现庙迹无存。 树往南10米左右,有一口古井,相传也是建村时所挖,至今井水清澈甘甜。 村西平地矗立着一数丈高的自然奇石,极像美丽的少女,所以叫姑子石。旁边有3米多高的雕龙碑一座(皆毁于“文革”),使路人无不驻足观赏。村东有一奇特的山岭,叫摩天岭。从村西至村东有石拱桥三座,因此,村里流传着“一里路三空桥,姑子石万丈高,达不到摩天岭的半路腰”的顺口溜。 北金水河村1938年成立了地下党组织。在1947年“大动参”时,该村为解放战争充实兵员,参军人数30人,支前人数80余人。 该村非常重视教育。1985年校舍改造时,该村被评为尊师重教先进单位,村支书孙栋被评为临沂地区尊师重教先进个人。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2001年北金水河村考人大中专学生37人。 北金水河村在20世纪60年代前,村前一条大河常年水流不息,岸边滩地曾种过水稻,并连年丰收;面积达百余亩,池塘鱼游蛙鸣,荷花盛开,曾称之为“荷花村”。 70年代后,随着各厂矿建设的大量用砂,过量抽取地下水,使该村水位连年下降,水渠干涸、荷花凋落。村支部自1973年至1978年投人工80000余个,搬运土石方60000余方,建起石砌河坝2400多米、宽6米的河堤路。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不断巩固和完善原有工程设施的基础上,村人又把眼光放到了兴修水利、调整种植结构、加快经济建设上来,大力发展林果业。为达到规模大、易管理的目的,从1986年冬季开始,把分布零散的地划为经济田和口粮田两部分。除每人分得少量口粮田外,其余土地经分等定级,每户一片,统一建成果园。土地调整后,村两委与上级林业主管部门一道,与省三级配套,3年完成。首先把水引上了山,保证了村东片的浇水;村西大口井配套后,又相继完成了两处二级电灌,并于1998年在村北山头建起1000立方米的水池一座。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水利部门的帮助支持下,地下管道,引水明渠,已初步形成网络,约计埋设地下管道3800多米,架设高低压线路1600米,建明渠500米,建小型水池10个,使80%的土地得到了灌溉。 为了彻底改变过去交通不便的现象,村里非常重视道路建设。从1997年以来,在村东、村西和村前改修公路,加宽路面1000多米。并建起果品批发市场一处,有力地促进了全村林果业的发展。 综合治理,着眼长远。在统一规划的同时,首先划出各条机耕路,从1987年到1996年中,修筑营林路12华里,机动车辆环山行驶,畅通无阻。从1987年到2002年期间,先后在村东、村西各打大口井一眼,扩大了水浇面积。 北金水河村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广大村民正用勤劳智慧的双手描绘着北金水河村的锦绣蓝图。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