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庄村介绍
-
常庄村
- 常庄村位于莱城区东北25公里,镇驻地东北5公里处。原常庄乡人民政府驻地。全村村民现有546户,1494人,耕地1357亩。 据河山寺庙碑记载:唐朝初年常姓来此建村,以姓名村,称常家庄。后常氏迁至他处,但仍沿用此名,建国后简称为常庄。有关常氏的去向,也有传说因犯事全家被抄,府第被毁且掘地为沟,名日“北沟”,至今遗迹犹存,并时有瓦砾,砖石出土。 常庄村历史上一直是行政区划的中心。明《嘉靖莱芜县志》记载:“北乡•常庄保”。民国初期属石马区,亦称六区;1941年5月莱划为三县后,归属博莱县(亦称莱东县);1945年7月恢复原县制后,仍属莱芜县;1951年为第10区,1955年改称常庄区,辖5个乡;1958年划分常庄、和庄两个乡,属常庄乡;同年10月改称为人民公社属常庄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称常庄办事处,辖常庄、文字、和庄、啬泉四个乡;1985年11月撤处并乡,常庄、文字并为常庄乡,和庄、啬泉合并为和庄乡;2001年常庄乡并人苗山镇后,常庄村属苗山镇。 常庄南临南峪村,东与上周家庄村接壤,两接南文字村,北依连绵不绝的九十九顶摩云山,东南为淄河冲积的狭长平地,辛(店)泰(安)铁路和东(邢)松(山子)公路均经此并设站。村北村南均有河流过,汇人下周家庄的南峪沙河,此处即为淄河上游,东流入淄博坑内。常庄地处莱芜、沂源、博山等县区交界处,古代处于齐鲁之邦的交通要塞。历史上著名的艾陵之战,其主战场即在常庄、南博山一带。常庄曾是商贾云集之地。每五、十逢集,是莱芜东北部山区重要集市,号称莱芜八大集之一、,现在村里有王、张、孙、赵、段、唐、石、司、高、谢、郭、陈、吕、焦、秦、亓、查、平等20余姓。早时村里的街道青石板铺就,至今在孙家胡同刘家胡同等几条主要胡同里,这些石板路仍然存在。 常庄村村民自唐朝初年聚居此处,已繁衍生息1000余年,村民世代和睦相处,耕读传世,民风淳朴,尊老爱幼蔚然成风。现在本村70岁以上的老人有108人,80岁以上的老人近20人。 勤劳勇敢的常庄人保家卫国的意志坚不可摧。清末匪患猛烈,民不堪其苦。由庄主段相臣、赵连珠组织,沿村四周筑墙防匪名曰“围子墙”。围墙里外由巨石砌成,中间夯土,高二丈余,厚达3米。日夜由村民在围墙上把守,围墙四周分别留有东西南北四门并设有南北角门。平时只开角门,以利出入,门板厚达四寸有余。在各门之间,还筑有炮楼,由村民守护。遇有敌患,寨门紧闭,村民在围墙上严守。鸟枪、土炮、抬炮等武器发挥着重要作用,敌匪不敢贸然来犯,邻村村民曾多次来常庄避难。今围墙的遗迹仍然存在。日寇侵华期间,曾想利用围墙之固,在上安设碉堡,村民奋起抗争,使日寇难以如愿只好在响水湾设立据点。1943年二月初五,日寇在常庄制造了灭绝人寰的“常庄集血案,”更激起人们对日本鬼子的刻骨仇恨。当地老百姓和连防民兵积极配合八路军作战,使据点里的鬼子始终没能站住脚,-于第二年撤走。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常庄的青壮年积极参军入伍,或在后方踊跃支前,涌现出众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常庄村先后有20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他们的英名已镌刻人崮顶山烈士纪念碑,他们将永远受到世人的缅怀。艰苦的斗争为党和国家培养出了大批的领导干部,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子明的祖籍即是常庄村。 常庄人杰,源于古已有之的重教之风。早在30年代,孙佩吾老先生就设馆授徒,虽战乱不断,多颠沛流离,却为“新学”开始。如今村中七八十岁能识文解字的老者大都曾拜其为师。1948年常庄小学创立,先后由赵汉苓、王志荣、王学义等教师教书授业。常庄中学(原莱芜七中)建立于1958年,培养出了大批人才。崇尚文明,重视教育之风更表现于共青希望小学、常庄中学教学楼的建设;村民纷纷捐款捐物,义务出工出力,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其义举已镌刻入石、永昭后人。至2001年,村中考人大中专院校的学生为80人。最为有名者为文革前考入清华大学的刘爱荣,现工作于云南昆明。硕士生,博士生已有8人。 常庄村公所,于1947年成立。村民的生活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发生了天翻地覆变化。1953年村里成立了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社,共有31户,社长为王济保、王振明。1956年村民全部加入初级社,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按“地四劳六”分粮。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村委改成生产大队。1983年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早在1959年村里就开始了水利建设,“农业学大寨”更是加大了建设力度,常庄地处山区,水源条件差,人畜用水困难,无水浇地,村里先后建成4处扬水站,从河山寺挖渠引水到李家峪,水渠道长3华里,浇地400多亩。在村东六亩地打机井一眼,建成扬水站,铺设地下管道3里多长,引水到玉皇堂,浇地140多亩。摩云山扬水站是当时最大的水利工程:该扬水站,位于常庄公社下周家庄东,摩云山的南麓,提取淄河水,灌溉常庄和文字两个管理区的山丘旱田。该站为二级提水,总扬程76.5米,一级提水扬程44米,二级提水扬程32.5米,共灌溉面积0.6万亩,工程由县水利局设计,常庄公社组织施工,于1977年8月动工兴建,最多施工劳力达3000人,1981年10月2日建成上水。 常庄村民自古勤劳耕作,亦不乏经商之才,技高名远的匠人也不少,如泥瓦匠赵连生夜修王庄官庙曾广为流传。20世纪60年代就敢为人先,开始兴办饭店、旅馆、砖瓦窑等。当时村里还有专人负责的副业队,包括暖鸡房、木业组、林业组、缝纫组、蚕茧组、油坊、磨坊、购销等,发展了一系列副业生产如今农闲时节,剩余劳力大部分从事二、三产业,除外出打工外,大多从事建筑业、购销业、饮食服务业等,村民的思想观念较前有根本改变。鸡、鸭、鹅、兔等的购销,辐射方圆几百里,已成为大型的家禽家畜购销集散地,远销淄博、新泰、莱芜等地。现在以购销大户带动众多购销小户参与的辐射网已形成并不断扩大。 村民生活日益富裕。1993年7月水东路拓宽,动迁两侧居民40多户,统一规划建设了商住楼。1997年村里安装了闭路电视,2001年电话达300余户。2001年人均收入3000余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先人在常庄这片热土上创造的业绩是足以让后人自豪。展望未来,村民们充满信心,必将踏实肯干,开拓创新,为这片热土增光添彩。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还有11个地名与常庄村同名:安徽宿州市萧县新庄镇常庄村北京房山区拱辰街道常庄村河南南阳社旗县李店镇常庄村安徽亳州市涡阳县丹城镇常庄村山西晋城泽州县周村镇常庄村山西晋城泽州县大东沟镇常庄村山东济宁金乡县高河街道常庄村山西太原清徐县王答乡常庄村山西太原娄烦县静游镇常庄村山西长治屯留县吾元镇常庄村山西长治潞城市店上镇常庄村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