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见马村介绍
-
西见马村
- 西见马村在莱城北17公里处,由苗山镇政府西行4公里便到。该村北靠云摩山,东面有一南北向的小河,向南汇入方下河,绕村向西流去。村庄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小河之东是东见马村,南面与东孟家峪村隔河相望,北去l公里是王家庄村,西与南、北柳子村相距1.5公里。西见马村现有1277口人,土地1286亩。 据村西战国墓群考证,本村始建于周代,后来明皇帝朱元璋,因报私仇血洗山东12年,村民尽绝。现在的村民是由河北枣强县迁移而来。村名由来,一说,相传宋朝时候,柴王爷在此地寻找走失的一匹宝马。有人称在此地见过宝马,因而取名见马。后因小河所隔,西边的为西见马,河东的为东见马。一说,由鉴、马二姓在此建村,故称鉴马,后演变为见马。鉴姓居于现东见马,而马姓则已无后人。村西北有一条山沟名曰马家峪,是否可以佐证,难以肯定。 原西见马村中有一条东西大街贯穿全村,街南依次排列有西胡同、周家胡同、祝家胡同。街北则是王家胡同、张家胡同。村中有王、张、李、周、祝、宋、刘7姓。前4姓人口较多。各姓村民和睦相处,风雨同舟。村中有一南北走向的石筑扬水站,是村民于1969年肩扛车推筑成的。主渠长300余米,最高处有17米。有了它,使祖祖辈辈只种地瓜的土地种上了小麦、玉米。现在扬水站已停用,但扬水站下的机井,变成了大部分村民的自来水源。 该村明朝天顺年间属于杓山保;沿至清末民国初年属第六区;1941年春,莱芜划为三县,属莱东县辖;1945年10月,恢复原莱芜县建制,区划未变,1951年隶属苗山区;1958年3月划归龙角乡;同年10月属苗山人民公社见马管区;1984年归苗山办事处见马小乡。1985年11月撤处并乡,隶属见马乡;2000年合乡并镇,隶属苗山镇见马管区。 西见马村原云摩山,因战火毁坏树木很少。建国后,村支部响应党“植树造林”的号召,成立林业队坚持常年造林,到20世纪60年代末荒山全部绿化,河滩全部造林。林业队种植的苹果园在当地很有名气,苹果远销淄博、济南、浙江等地。1983年以后,林业队解散,山岭沟壑之树逐渐伐尽,苹果园于90年代砍伐消失,现仅存山上的刺槐、柏树,由专人看管。 农业学大寨期间,西见马村改河造地,整治涝洼,将山水林田路进行综合治理,搬迁造地。修建扬水站两座,打密封井20多眼,大口井3眼,使村里500多亩地变成了水浇地。1974年安上了电。西见马村民极富正义感,在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有9人为国捐躯。张学奎曾为共和国的建立出生入死,解放后任广东省韶关市委书记。李连友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任营教导员,复员后曾任莱芜县-长。现2人业已作古,但他们的业绩却千古永垂。 西见马村1953年建立村小,此前有私塾。第一任教师是王其章。1968办戴帽初中班,1977年初中小学分离。初中搬迁至村东建成乡中心中学,小学成为乡中心小学。2002小学建成见马联小,附近东见马、北柳子、南柳子、王家庄、孟家峪、杨家嘴共7个村适龄儿童在此就读。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已有60多人考取了大中专校。其中该村王庆德于1986年考取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一时在当地传为佳话。当时村里曾赠收录机以示关怀和鼓励。王庆德现已去美国留学。2001年又有两人考取了研究生。 西见马村村民素有经济头脑,即使在那极不正常的年代,也大胆搞工副业。有草编组、柳编组、染坊、油坊、红炉、缝纫组,还有生猪屠宰场、香油坊、代销铺、饭店等。因而在有些村工值不到2毛钱时,该村的工值从未少于一元,高的一元七八。在当时可谓富村强村。当时改河造地村里拿出经费,办起工地食堂,一冬天本村劳力推石头垒堰2000多米,堰上栽树近万棵,绕村大半圈。东起原苗杓公路西至北柳子村边,是真正的绿色长城。其间打密封井30多眼,修扬水站两座,极大地改善了水浇条件。 改革开放给西见马村带来了无限生机,现在水东公路两侧楼房林立,个体工商户有几十家。他们有的买汽车,有的买装载机,个别户存款达几十万元。富裕的村民也自觉回报社会。建筑联合体负责人王庆水、张正明曾出资数千元修缮学校的房屋,电焊加工户祝寿福出资为村里修了一条水泥街。这些当时莱芜日报曾作报道。村民的生活日益提高,电话已普及,不少人买了手机。彩电、影碟机已不新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村支部、村委会本着服务于民的宗旨,今年以来,在市审计局、国税局、政法委驻村工作组的支持下,将河水引上坡,已发挥作用,改河修渠造地初见成效。村内养殖专业户,大棚蔬菜户,大棚油桃栽植户,有四五十家。种姜、种蒜、种中药,养鸡、养猪搞加工,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收入不断提高。我们坚信,有党的好政策,西见马村的明天将更加辉煌。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