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子后村介绍
-
南山子后村
- 南山子后村在莱城北2公里,地处张家洼街道办事处南部,距办事处驻地约4公里。村东为柳家店,村西为南白龙,南为北埠,北为东芹村。662户,人口2020人,耕地700亩。 明朝初年谷姓迁此,早有人居住,始建村无考,因址在矿山北麓,故名山子后。今全村有谷、亓、孔、颜等十七姓,以谷姓居多。 1941年前,因袭旧制为一区管辖;抗日战争时期,莱芜划为莱东、莱芜(北)、新甫三县后,属莱东县管辖。一度曾隶属于博莱县的矿山区管辖;1945年10月至1955年10月,归矿山区管辖;1958年3月,划归城关镇管辖;同年10月为城关人民公社,之后相继更名矿山公社、莱城办事处,隶属关系未变;1985年11月,莱芜撤处并乡,归张家洼镇管辖;2001年1月,属张家洼街道办事处至今。 1955年上半年,山子后成立互助组;冬,各互助组合并为四个初级社。1956年麦前,山子后进入高级社,与柳家店、冯家坡合并一起办公,亓学良任书记,段增元任社长,谷有仓任主管会计。1957年,又与北埠、小洼、庞家岭合成一个大队办公。 1960年,各村实行统一核算,按人口分配粮食,村南多为山岭薄地,村北为平原地,产量不一,矛盾由此而生,南山子后、北山子后分村而治。 清末到民国初年,村民凑钱,谷凤明老人操办,建起了关帝庙、龙王庙、西大桥、学校等。大庙,在山子后村东,又叫关帝庙或大殿,门前有两棵灰柏,大毛白杨树直径3米,中间后来空死,能钻进人去,小孩常在里面玩耍。大殿左侧有钟楼,村中有失盗、失火或重大事宜村民集合等则撞钟相告,钟身直径0.60米,高1.30米,钟声方圆5里都能听到,撞钟完毕,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庙内塑有三尊泥塑像,关公端坐中间,下首周仓、关平分列两边,三塑像各有特点,栩栩如生。龙王庙在村东南,内有神像一尊,每遇早年,村民便来此处烧香叩头,求雨。庙前有老槐树一棵,因地处雷区,后来被烧掉。 学校在民国初年建起,由孙叔安任教,属乡村私塾,学生给老师送点粮食当工资,每个人50斤高梁。1946年改成抗日小学,学校为复式班,一个老师教4个年级,有亓发田、孙宝合任教。1958年为公办小学,1971年增设联中,1997年联中并入张家洼二中,现村中仍保留一处小学。 1977年恢复高考后,第一个被录取的学生是谷道霞,现在市中医医院,是主治医师。以后又有30名学生先后被大中专学校录取。 战争年代,村民积极投身革命斗争。1946年,村里成立了20人的民兵组织,经常配合县大队参加各种战斗。1946年正月十五,山子后民兵组织参加了攻打庞家岭-守军的战斗。 1947年,-军队驻扎在村里,本村的民兵谷凤德、谷道修、谷家清、李光成奉命潜回村中侦察敌情时被捕,遭到敌人严刑拷打后被残忍杀害,尸骨无存。 1971年该村开始农业学大寨,深翻整平土地200亩,建高13米,长1500米扬水站一座,村北的500亩土地全部浇灌,旱地变成了水浇田,粮食产量翻了番。 1994年产业结构调整后,家家户户开始种植经济作物,发展养羊、养鸡、养牛、养猪,年收入5千元;汽运、拖拉机共30多辆,年收入2万元,建筑队一个,人均收入5千元,村民们都过上了好日子。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