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曾家村介绍
-
东源曾家村
- 东源曾家村位于金溪县琉璃乡以北偏东5公里处,为琉璃乡与陈坊积乡交界处,距县城29公里,地理位置较优越,交通较为便利。 古村选址于丘岗地带,远村峻岭交错,村外田园平沃,村后竹林茂密,村东溪水潺潺,村北一河横穿,风景秀丽。现存各类明清传统建筑74栋,其聚落形态清晰完整,是一个明清建筑群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名村。2014年3月,住建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了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单,东源曾家村榜上有名。 古村现有居住人口220户,1100人,绝大部分为曾姓,是曾巩堂兄弟洪立公后裔,也是人们尊为“宗圣”的曾子(曾参)的一支嫡传后裔。据《东源曾氏宗谱》记载,曾子的43世孙曾絓由南丰迁中宋,46世孙元龙从中宋迁模桥,49世孙子宾从模桥迁东阳书院。为纪念南丰祖曾洪立葬于南丰东源,而改东阳为东源,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自民国至今,东源曾家村人文气息浓厚,才俊辈出,共出现教授、博士、高级工程师、主任医师等高级知识分子20余人,其中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故有“教授村”之称。 古村座北朝南,沿着巷道,依地势从高向低。南边一条小公路从东门仙师殿到村西新牌坊,长约500米,宽4米,与之相平衡的是村内南边主石街,为村内主要干线。街边有一排水溪沟,砌成一节节船形,一头大一头小,艘艘相接成蜿蜒之溪。村居纵深约200米,九条青石小巷从北门、西门放射状的直通南边主石街,使全村呈折扇状打开。 古村有着科学完善的村落系统。大部分屋顶是硬山式屋顶,高高的马头墙、不同形式的风火墙和村口水塘,都起到很好的消防作用,构成了完整的消防系统。每栋房子顺着巷道都有或明或暗的排水沟,水从排水沟流入水塘,再由水塘流向村外,形成了完整的排水和防潮系统。总门楼和围墙是第一道防御,水塘是第二道防御,排水沟是第三道防御,石质墙裙是第四道防御,构成了完整的防御系统。 古村建筑,主要由一条东源街,又称直街,向西北方向分支出六条90米以上的巷道,巷道均用青石板与卵石铺成,巷道之间又有小巷相互连通,蜿蜒向前。古村分布着九大古民居聚落群,每个聚落群屋屋相通,就算雨天往来其中也不会湿鞋。每条巷子和弄道都有或明或暗的排水沟,顺着巷道,依地势由高到低古建筑自北向南有序排列,即使倾盆大雨地面也不会积水,即使梅雨季节屋内也不会发霉。 村内现存明清古建筑74栋,其中明朝建筑5栋,古井4眼,古树10株,古桥1座,古石刻2块,旧石板共长2138米。“豢灵护应”古庙、“中议世第”官厅、“秀启南丰”宅第等三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栋古建外墙上的石质花窗,雕花纹饰图案都各不相同,尤其是屋内柱础,每栋各不相同,同一栋之间不同柱础的雕刻造型和图案又各有特色。大门上方的石雕和砖雕更是巧夺天工、美仑美奂,有的综合圆雕、镂雕、浮雕、透雕等各种雕刻艺术为一体,给人以鬼斧神工之感,屋内屏风、窗户、雀替、梁架上的木质雕刻也是各显神通,将“马上封(蜂)候(猴)、一路(鹭)青天、一瓶(品)富贵、一束清廉(莲)”表现得淋离尽致,做到了“凡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 村内明清建筑以二层式“官厅”建筑最为精致,四堂直进、九道天井。内有住房、接客厅、绣花楼、花园、鱼塘,门楣上分别用行、楷、隶、草书等4种字体镌刻的“大夫第”、“奉进世第”、“三省居”、“清蔼轩”等字样,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目前该建筑内部已经倒塌,仅村外部门楣。村西曾氏大祠,为四堂直进建筑,面积达800平方米,第二堂中间两排8根木柱的围径达2米,其石磉围径则达3米、厚0.7米,每个重约四五百斤。下堂天井中两棵相向而生、300年树龄的桂花树枝繁叶茂,上端已合二为一。东源曾家村建筑类型多样,庙宇、桥梁、官厅、宗祠、宅第、门楼、民宅齐全,时间跨度大,数量多,保存完好,在江西地区少见,对研究古代建筑思想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曾家古村建筑的空间组合手法、装饰艺术、砌体结构等方面的工艺质量整体较高,尤其是石作、砖作方面做工非常细致,其精湛的工艺水平在南方众多原生态村庄中也是较为罕见的。古村上下堂形式的民居建筑形态在赣中抚河流域较为常见,是本地区典型的民居类型,民居建筑中很多有古人题匾,书法多出自名家之手,书法精美,从文词到书体都显示了很高的文化品位,展现了东源深厚的文化底蕴。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