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村
导航: 首页 福建 宁德 周宁县 浦源镇 江源村
江源村介绍
江源村
江源村位于周宁、寿宁、福安3县(市)交界地,距县城和镇区13公里,主村海拔685米,龙亭溪从主村与渡头自然村间蜿蜒而过,是东洋通往浙南的古道要冲,为闽东革命老根据地之一,村民具有光荣革命斗争传统和艰苦的创业精神。 江源原名江家地,位居飞凤山麓,村前小溪冬水西流成半月形,恰似群鱼半月迎飞凤。原先系江姓拓居,名曰江家地。郑氏先祖郑公次子仁储公由宁德九都迁八都铜镜,其曾孙郑大从铜镜沿至紫云数载于延佑三年(1316年)迁江源定居。江源村原隶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十六都。民国24年(1935)6月,隶周墩特种区龙亭联保。民国29年1月,隶龙亭乡设江渡保。民国34年8月,江渡和五源保合并为江源保,隶周宁县狮城镇。1950年4月,隶周宁县第一区(端源区)设江源乡(含五源坑)。1958年9月,隶龙亭公社。1959年1月,析出渡头、五源坑,设江源大队,隶端源公社。1960年,江源、渡头、五源坑合并为江源大队,隶端源乡。1961年,析出渡头、五源坑,设江源大队。1963年3月,江源、渡头、五源坑合并为江源乡,隶浦源区。1966年8月,析出五源坑,设江源大队(含渡头),隶浦源公社。1984年8月,隶浦源乡设江源村民委员会。1995年全村289户、1369人,设10个村民小组。 江源村民历史上有土法铸钢的技术,誉满闽东各地。清光绪至民国时期,炼铁年产40左右吨,销往福安、福鼎、寿柘荣及浙江金华一带。1950年,全村炼铁技术能手20余人。1958年,“大炼钢铁”时,邻县各地聘请江源炼铁师傅到现场指导,有的技术员“火线”入党,有的出席地、县群英会。60年代起,土法炼铁业逐渐减少。改革开放以来,上百名有传统炼铁技艺的村民闯出山门,到广西、湖南、广东等省经营翻砂厂,增加经济收入。 民国时期,江源时有办私塾。1952年,建立初级小学(校址郑氏宗祠),解放前夕停办,村民续办私塾。1952年,建立初级小学(校址仍设郑氏宗祠)。1965年,村民献工献料,建土木结构校舍1所,1977年改为大队部,重建石木结构校舍500平方米,师生宿舍楼2400平方米,设6个班级,学生120人左右。此后,教育事业有较大发展。1995年,全村有大学本科毕业生8人,高级技术之称2人,正副局级干部3人。 江源地处边远山区,民国初常遭土匪抢劫、0财物,逼得民不聊生,奋起抗匪。民国15年(1926年),村民开始筑村后围墙,沿围墙架造炮楼4座,每座房屋锻制大铳(土炮)一把,每户制鸟枪1枝,并自制土硝,筹备抗御土匪准备。民国19年3月,屏南县土匪张云光、任载球率匪徒千余人驻扎邻近村,31日上午派13人到江源村索取财物,遭村民抗拒,下午匪首叶连兴率领匪徒五百人围击江源村,全体村民团结一致,奋勇抗击,沿溪护岸墙装置“竹枪”,用鸟铳、大铳与匪徒战两昼夜,击毙匪连长叶连兴等20人,打伤匪徒数十人,4月2日下午匪溃退。同年4月下旬,宁德县县长郭鸿忠题赠给江源村民《义勇可风》锦旗一面,奖励步枪10枝。此后,江源抗匪名声大振,邻县土匪不敢轻举妄动。民国23年起,江源革命群总积极参加闽东特委叶飞、詹如柏等人领导的革命斗争,开辟苎园坪——江源革0据地。民国23年9月~24年4月,0周墩县委在江家地(江源)设立东区,区委书记刘立龙,仉愚四率领群总开展革命活动。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江源人民优秀儿女郑兆班、郑兴霸、凌茶弟、张建林在战斗中壮烈牺牲,郑林赐、郑则如等同志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 江源气候温和,适应农作物生长,历来房前屋后普遍种植梨树24.82亩,品种有六月雪(雪梨)、青皮雪、深腹脐等,肉嫩、清脆、果汁多,全县以官洋梨、江源雪梨齐名,誉享闽东。民国时期,旺年全村产梨25吨左右,多的户产2吨,当时价格低贱,50公斤雪梨只值25公斤稻谷。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扶持老区人民恢复和发展生产,梨树达旺盛期,盛夏产梨季节,每日均有商贩到江源购雪梨运往穆阳、赛歧和福安城关等地销售。80年代以来,梨树老化衰退,经济收入减少。全民转入大力开垦高标准茶园500多亩,栽培优质福云茶,产量大增,涌现产茶万元户,有100多户仅茶叶收入年达4000~5000元,为脱贫致富重要经济支柱。 该村在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前沿溪相继建成岗桥头、上桥头、下桥头、洋中、下南等石拱桥或石混桥5条。1989年,完成高压输电线路架设。1991年,完成渡头至江源公路3.2公里。同年,从坑头亭引水1000米至学校,解决师生饮水问题。1991年冬至1995年2月,投资万元修葺郑氏宗祠,为村民开会、演戏、放映电影等娱乐场所。 还有6个地名与江源村同名:浙江省衢州开化县齐溪镇江源村海南海口市美兰区三江镇江源村浙江省衢州常山县何家乡江源村四川成都大邑县斜源镇江源村四川成都金堂县赵镇镇江源村四川成都崇州市江源镇江源村 [全部]
江源村景点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