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阳村介绍
-
山下阳村
- 山下阳村坐落在松古平原北部边缘,村庄北部是就仙霞岭山脉,距离古市镇7.5公里,交通便捷。现有人口总户数434户,共计1175人。耕地面积823亩,茶园面积465亩。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为种植和加工茶叶以及水果种植。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是茶园和山地发包。 山下阳村位于浙江省松阳县城西北方向10公里处。村庄布局宛如八卦迷宫,老屋鳞次栉比,巷弄曲曲折折,悬浮着一派盎然的古意,是一幅被现代文明遗落的历史画卷,让人在喧嚣之外感受到了一份恬静与自然。 山下阳村整体布局严谨合理,处处蕴涵着道教“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整个村庄与自然风水紧密结合,是松阳至今保存最完整的经过规划的古村落,对于研究松阳建筑的发展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山下阳村表面上看成长方形布局,与一般的古村落大同小异,然而村庄中隐藏着无限玄机,走进村落仿佛走进了一个巨大的历史谜团。层出不穷的巷道将村庄分割成若干个“口”字建筑群,高大巍峨的马头墙使得巷道逼仄而幽深,一座座大屋被分割成一个个独立而连接的空间。山下阳村依地势缓缓抬高,利用水流的自然走向解决了排水难题,排水设施至今通畅。几十条密布的鹅卵石巷弄像村庄的脉络,深入浅出,纵横交错。卵石经过筛选,大小基本一致,日久天长,路面泛着-光泽。一条巷弄一转折,往往是一幢老宅的后门,或者是一垛隔扇墙,转过几个直角,又见一条通道,仿佛步入迷魂阵。 山下阳村最令人惊艳的建筑是风水塘。风水塘是村庄的地标,是村庄的公共活动中心,成半圆形横卧在村前,寓意“月亏即赢”的风水轮回道理。风水墙将风水塘严严实实地包围着,阻挡着自家风水外流。塘后凿有一眼水井,历经数百年不干涸,依旧清冽。这口看似普通的水井,正是古村的眼睛,它见证了山下阳村三百年来的兴衰。一条石砌的堤将水塘一分为二,堤的另一侧是一块正方形平地,它和风水塘是一组对应的建筑,取意“天圆地方”,它是当年村庄祭祀天地的场所。风水墙外是一口几近干涸的池塘,村落刚规划完毕时这里应该是一口荷塘,满塘的荷花预示着“家和万事兴”,让人对曾经的轻波碧影充满了猜想。风水塘为村庄注入灵气,池水中落着粉墙黛瓦的倒影,明明晃晃地将水乡风韵悉数坦落。几只鸭子跳进池塘“嘎嘎”地叫着,拨开粼粼波光,将一池粉墙黛瓦扯碎。村民从各自封闭的大屋中走出,汇聚到风水塘前,心情豁然开朗,内心的压抑一下散开。距离风水塘不足百步,潺潺地流淌着一条溪水,河埠头上三三两两的村民在这里洗菜、洗衣,妇女“啪啪”地捶衣声打破了村庄的宁静。古老的石桥下植物葳蕤生长,两侧老屋沿溪一字排开,极具水乡气质。 以风水塘为核心的建筑群落是村庄的经典。正前方是巍峨的张氏祠堂,身后林立着古朴典雅的清代大屋、中西合璧的民国洋楼,马头墙高低起伏,勾勒出村庄嵯峨的历史轮廓。山下阳村的建筑群落类型丰富,气势恢弘,尤以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张氏祠堂最为典型,祠堂三进,高大规整,足以见证了张氏祖上的荣耀与富足。祠堂多处横梁上施有彩绘,多以民风、民俗等内容为主题,惟妙惟肖,密布着浓郁的历史信息。祠堂同时也是木雕的艺术长廊,各色牛腿、横梁、窗棂雕刻手法细致入微,线条流畅。祠堂以中国红为主色调,在时间的磨砺中色泽渐退,依然透出富丽堂皇的气质。宗祠在前,风水塘居中,张氏香火堂殿后,前后夹承风水,祈求天地、先祖供佑文运昌盛、家风兴旺。站在井边向四周眺望,村后是逶迤起伏的山峦,山峰似笔尖,倒映在池水中,仿佛笔尖蘸水,此时风水塘俨然成了墨池,所谓的“文笔蘸墨”风情在这里清晰凸现。风水塘前是开阔的田野,仿佛铺出一张硕大的宣纸。村庄右侧坐落着石贵山,三段起伏的山峰酷似笔架,“笔墨纸砚”齐全了,任由山下阳人书写自己的历史。 山下阳村张氏源自福建,清初自龙泉迁徙而来,已经无从考证张氏先祖缘何举家迁徙?他们为什么要以承运风水的形制设计生息之地?设计村庄的建筑师是怎样一个神秘人物?张氏先祖如何聚积巨大的财富缔造出这座曾经繁华的村庄?这些问题也许成了永远无法揭开的谜团。据村庄老者述说,村庄布局形似美女图,风水塘处是美女的乳房,那么水井又成了0,滋润着村庄的成长。不容质疑,山下阳村的确是块风水宝地,采日月之精华,聚百年之地气。在农耕文明时代,山下阳村文气斐然、富庶一方。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