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荫营村
导航: 首页 山西 阳泉 郊区 荫营镇 下荫营村
下荫营村介绍
下荫营村
下荫营村位于刘备山东侧,区政府驻地。宋代前,即有先民繁衍生息。金大定年间(1161——1189),形成村落。古时树木葱郁,面山围水,上下荫营因汉淮阴候韩信及张耳伐赵在此扎营而得名。清康熙年间设村治。荫营河、阳(泉)盂(县)公路穿村而过,与白荫、荫固铁路相交,交通便利,距市区10公里,距省城120公里。四周与桥上、老虎沟、矾窑、杨树沟、千亩坪、南窑庄、上烟、三泉相邻。村域面积3.76平方米。2005年,全村人口5035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2000人。2005年,实有耕地714亩,人均0.14亩。 下荫营村地处荫营河谷地,四周环山,西高东低。丘陵土石山区,沟梁交错,以梁为主。境内最高处南梁,海拔913.7米;最低处前头坪河槽,海拔776.8米。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干旱少雨,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2732.3小时,平均气温在10℃—11℃间。高温期、降雨期集中在每年的7、8月间。年平均降雨量500毫米左右,无霜期152天。 下荫营村土地贫瘠,以梁坡地为主,沟洼地甚少,是旱作农业区。传统播种玉米、谷黍和少量冬小麦。新中国建立前,粮食亩产仅有50公斤左右。糠菜半年粮,食不裹腹。村民以装炉、下窑为生,即所谓“装炉扇韛,种地是捎带”。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正确领导下经过互助组、合作化、人民公社,土地由私有转向集体所有。通过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科学种田,选用良种,合理施肥等措施,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粮食产量逐年提高。70年代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种植结构调整,粮食产量持续发展。1985年,粮食亩产426公斤。1995年,粮食亩产387公斤。2005年,粮食总产170110公斤,亩产366公斤。全村绿化面积达到50%以上。 下荫营村为古生界奥陶系、石碳系、二叠系及新生界第四系地质条件,赋存较丰富的煤炭、铝矾土矿及耐火粘土、山西式铁矿、硫铁矿、石灰岩等矿藏资源。下荫营村的采掘业、冶炼铸造业始于明末清初。清朝中叶至民国时期,冶炼铸造业已发展到鼎盛时期,所生产的大口径川锅、铁锅行销内蒙、东北、华北各地。1947年,境内始采硫铁矿。60至70年代,铝矾土的开采成为下荫营村的支柱产业。1984年,铝矾土产量达16万吨,创产值380万元。60年代末,下荫营村发展耐火业,80年代后成为下荫营村的骨干产业。东风耐火材料厂开发研制的高科技耐火产品,被中国战略策划中心授予“山西省乡镇企业综合实力百强企业”称号;所产的铝碳滑板砖、莫来石铸口砖双获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全国星火计划成果暨专利技术展销会金奖。莫来石铸口砖获北京国际发明展览会铜奖、第七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银奖、蒙古国乌兰巴托商工贸博览会金奖。 1993年,集体经济总收入2753万元,上缴国家税款298万元,人均收入1396元,山西省政府颁发了“千万元村”称号。1997年被区政府授予“亿元村”和“小康村”称号。2003年,0阳泉市郊区委员会、郊区人民政府授予“宽裕型小康村”称号。 随着采矿业和铸造业的发展,下荫营村的商业也相应得到发展。清代,有商号40余家,仅荫营河两岸就分布着下荫营村30多家炉场。民国26年(1937)10月,日军侵占荫营后,各商号纷纷倒闭,只有一些零星小卖和货郎担(拔浪鼓)。新中国建立后,成立了供销合作社,商业逐步得到发展。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营、集体、个体多种经济成分出现,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至2005年,全村有商业网点230多个,从业人员700多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200万元。 新中国建立后,下荫营村卫生、体育、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妇幼保健、村民健康得到保障。下荫营村办起了卫生所、骨伤科诊所,建立了医疗合作制度,解决了村民看病难问题。村委投资安装了多种健身设备,建起了老年活动室。群众自发组织了太极拳、柔力球、中老年健身操等活动。晨练队伍不断壮大,看书、读报已成时尚。下荫营村“文化网”、“广播电视网”基本形成,现有体育文化活动场(室)3处,新建仿古舞台1座。村民看上了40多套有线电视,有线电视覆盖率达100%。下荫营村先后被市、区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先进单位”、“文化特色村”、“文明示范村”、“文化先进村”等称号。2002年,下荫营村分别被山西省文化厅、山西省体育局授予“文化工作示范村”和“全省优秀健身活动站(点)”称号。 民国元年(1912),下荫营村在遇真观官窑创办国民小学堂,初有学生30多人。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集体收入的增加,村委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多,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校舍不断更新,教学设备不断增加。1950年,桥上、老虎沟的三、四年级转入下荫营小学校,在校学生200人。1962年,下荫营学校成为完全小学校。1975年8月,成为七年一贯制学校,1982年,又恢复为完全小学校。1986年,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均达100%。1992年,村委投资,党员干部带头集资65万元,新建起了四层教学大楼,扩建了幼儿园。幼儿园入园率达到100%。1995年,下荫营学校成为全市规范化学校。1999年,学校配备了电视教育平台,实现了硬件上档次、软件上水平,教学环境、教学质量不断改善,教学成绩名列全镇第三名。2002年8月,村办小学、幼儿园分别和区实验小学、实验幼儿园合并。至2005年,全村考入各类大中专院校的学生465名。 观、庵、祠、庙,下荫营村原有7处,现仅存二处即遇真观和三大士庵,遇真观山门外的二株国槐,三大士庵院内的桧柏,是下荫营村历史发展的见证。遇真观有较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1988年1月,被列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荫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数百年来,在这块热土上涌现出众多仁人志士。明清两代的文官武将,自不必叙。抗日战争以来,有带头让多名子侄走向战场的爱国乡绅程魁喜;在敌人刺刀面前受尽折磨、视死如归、英勇就义的0员赵义和;刚正不阿、一生光明磊落的程谷梁;还有能工巧匠阎治邦、著名金火匠人苗信书、军旅画家程兆星、美国加州大学教授赵和平、法学、治安学科带头人张先福、骨科名医田金太及33名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 随着下荫营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人均纯收入2020元。1998年,全村新建住宅(窑洞、平房)101140平方米,人均使用面积20.8平方米。至2005年,瑞丰花园小区菊花园、杏花园组团21栋,1245套住宅楼交付使用。50%的村民住进崭新的楼房。全村道路全部硬化、亮化。村民购置的高档组合家具、冰箱、彩电、洗衣机、摩托车、家庭影院、组合音响、电脑、壁挂、空调、轿车急剧增加。村民普遍安装了固定电话,多数人用上手机、小灵通。村民购买商品粮、商品菜者达95%以上。1995年,0阳泉市委、阳泉市人民政府授予下荫营村“小康建设先进集体”、“先进村民委员会”称号。2003年,0阳泉市郊区区委、郊区人民政府授予“小城镇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50多年来,在中国0和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下荫营村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凭借良好的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在新中国前进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党总支、村委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带领村民奔小康,全力以赴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下荫营村人民一定会牢记“三个代表”,倡导“-”,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扬长避短,求真务实,团结拼搏,积极进取,以史为鉴,继往开来,谱写壮丽的历史新篇章。 建置 宋代以前,境内即有先民繁衍生息,金大定年间(1161—1189)形成村落,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设村治。 下荫营村区划,清代以前无文献可考,清代实行保甲制,民国时期实行村闾制。新中国成立后为村会制,后为区(管理区)队制,现行村区制,全村分为10个居民小区。 地理位置 下荫营村,位于荫营镇政府东135米处,是阳泉市郊区政府所在地,区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地理位置,东径113。34″06′,北纬37。56″24′,太行山中段西侧余脉刘备山麓。荫营河,阳(泉)盂(县)公路由西向东穿村而过,与白荫、荫固铁路相交,荫营东大街贯穿东西。距市区10公里、平定县城20公里、盂县县城31公里。距太原、石家庄均为120公里。 村域西与桥上、老虎沟交错穿插;北与矾窑、杨树沟相邻;东接千亩坪、南窑庄;南连上烟、三泉。总面积3.76平方公里。下荫营村居住区域东西长1.6公里、南北宽0.833公里,占地面积约133000平方米。 历史沿革 下荫营古称白泉掌,荫营河旧称白泉河。金大定年间形成村落至今已有900余年历史。 清代,属平定州安平乡三贤都。 民国元年(1912),属平定县四区(驻辛兴)管辖。 民国26年(1937)11月,属平定(路北)县杭日政府(驻河底)同时又归伪平定县政府管辖。 民国27年(1938)9月,属平定(路北)县四区政府(驻东垴)管辖。 民国34年(1945)8月,属平定(路北)县五区政府(驻荫营)管辖。 民国37年(1948)8月,属阳泉市第四区人民政府(驻荫营)管辖。 民国38年(1949)9月,阳泉市改称阳泉工矿区,第四区人民政府改称第四区公所,下荫营归属不变。 1950年2月至7月,阳泉工矿区缩小。下荫营划归第三区公所(驻甄家庄)管辖。 1950年7月,下荫营划归阳泉工矿区第二区公所(驻后沟)管辖。 1952年2月,阳泉工矿区第二区公所改称阳泉市第二区人民政府,下荫营归属不变。 1953年4月,下荫营村独立设乡,属阳泉市第二区人民政府。 1954年4月,下荫营乡和上荫营乡合并,下荫营村属上荫营乡管辖。 1956年3月,第二区改称荫营区,下荫营村属荫营区荫营镇人民委员会管辖。 1957年8月,撤消荫营区建制,改设阳泉市郊区。下荫营村属阳泉市郊区荫营镇人民委员会管辖。 1958年8月,阳泉市郊区和平定县合并,下荫营属阳泉市郊区(驻平定)荫营人民公社管辖。 1961年4月,阳泉市和平定县分开建置,荫营人民公社由阳泉市直辖,下荫营属荫营人民公社管辖。 1963年2月,恢复荫营区建置,下荫营属阳泉市荫营区荫营人民公社管辖。 1969年1月,恢复阳泉市郊区建置,下荫营属阳泉市郊区荫营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管辖。 1981年9月,阳泉市郊区革命委员会改称阳泉市郊区人民政府,荫营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改称荫营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下荫营归属不变。 1984年5月,实行乡(镇)村制,下荫营生产大队改称下荫营村民委员会,属阳泉市郊区荫营镇人民政府管辖。 [全部]
下荫营村景点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