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湾镇介绍
-
东湾镇
- 东湾镇位于靖远县城东北部,东与平川区宝鸡镇、共和镇接壤,南连乌兰镇,西临黄河,与糜滩、三滩隔河相望,北靠平川区陡城镇。因黄河由西而来至此转北流去,呈弯形,又在县城之东而得名--东湾。东湾镇总面积229.3平方公里,折合34.4万亩,有效耕地4.464万亩。 行政区划 现辖三合、大坝、瓜园、杨柳、砂梁、南头、东湾、红柳、滋泥水、冯园10个村,78个村民小组,1个银三角社区,2个居民小组。 人口民族 10405户,4.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721人,全属汉族,全镇人多地少,平均每平方公里196人。 历史沿革 东湾镇政府驻地东湾村,距县城15公里。解放前设乡公所,1949年解放后,改为靖远第三区区公所,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东湾人民公社,1963年体制调整为区公所,下辖6个小公社,1968年恢复东湾公社原称,1989年由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乡人民政府,2002年撤乡建镇,沿用至今。 自然地理 全镇自南到北为不规则长方形,天赐黄河谷底环境,气候宜人,土地肥沃,黄河流经东湾24公里,有7个村处于黄河沿岸,地势平坦,自流浇灌,3个村处于山谷地带,土地宽阔,有地下水资源。属大陆性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8.3℃,年平均降水量229毫米,多集中在秋季,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冬春季多风,夏季高温干燥。 经济状况 在漫长的岁月中,东湾镇历经沧桑,几度兴衰,经济建设的历程艰难而曲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完善的水利设施,蕴育了东湾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优质稻米闻名遐迩,反季节蔬菜享誉陇上。逐步形成了水稻、蔬菜、养殖三大主导产业。 丰富充裕的黄河水资源,使东湾成了“鱼米之镇”。镇水稻协会大力引进示范新品种,选育出了86XW—16、89JW—37、花—55等优良品种,并建立了瓜园良种繁育基地,每年可向外提供良种6万公斤,现在,全镇已发展有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所产精米已获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 东湾素有素有“蔬菜之镇”之美誉,尤其是二代日光温室蔬菜基地建设为东湾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蔬菜规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蔬菜品种以茄子、辣椒、大白菜、莲花白、西红柿为主,近销白银三县两区,远销青海、四川、陕西、内蒙古、西藏、新疆、宁夏等地。东湾的日光温室经过10年的发展,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面积达1万亩,形成了4个千亩连片基地和三合无公害辣椒生产基地、大坝高科技示范园区。日光温室以其明显的产量和价格优势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007年全镇日光温室总产量8000万斤,产值近2亿元,生产的茄子、辣椒和西甜瓜获国家-绿标认证。 东湾镇地处城郊,紧连厂矿城市,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杨柳建材工业小区、水沟化工陶瓷小区、砂梁机械租赁小区、银三角非公经济集中区4个工业小区初具规模,主要生产磷肥、水泥、电石、各种陶瓷制品、各类机砖机瓦制品,2007年底,全镇各类企业发展到228家,从业人员5600多人,总产值达3.4亿元;商业、贸易、交通运输发展迅速,现有个体商店280多家,饭馆、理发店、裁缝部60多处,蔬菜批发市场有三合、东湾两处,位于国道109线路旁,全镇流通活跃,经济繁荣。 文物古迹 东湾钟灵毓秀,风景秀丽,境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法泉寺,位于杨稍沟红山岔中,岩崖之下有水涌出,故名法泉寺,是靖远古八景之一。该寺始建于隋唐之际,在宋代崇仁年间及明代景泰、嘉靖、万历年间均多次维修或重建。每年农历四月八为传统的庙会,这天,万众云集,游客如织,明人路升有“法泉地灵”诗云: 曾岩叠嶂倚天边,路人烟霞见法泉, 万斛珠玑随地涌,清流昼夜白涓涓。 由于天灾-、洞窟及建筑物遭到毁坏,近年当地群众自愿募捐重建,保持了原有建筑的风格特征。法泉寺现有天桥一座,长30多米,桥上修建中楼亭,石狮4座,佛洞23个,大小佛像1030多尊。法泉寺虽为佛教道场圣地,染儒教先师孔子、道教先师老子的全身塑像与佛祖释迦牟尼及弟子的全身塑像居于同一庙堂内,反映出“三教”融合的历史文化现象。 社会事业 东湾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城乡低保、民政优抚等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还有2个地名与东湾镇同名: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县东湾镇新疆昌吉州奇台县东湾镇以下地名与东湾镇面积相当:云南大理州漾濞县富恒乡广西百色西林县那劳乡贵州遵义道真县三桥镇四川甘孜泸定县田坝乡甘肃省武威古浪县横梁乡甘肃省庆阳庆城县玄马镇云南红河州元阳县黄草岭乡云南昭通彝良县奎香乡云南保山隆阳区汉庄镇广西柳州融水县汪洞乡广东韶关市武江区江湾镇广西百色隆林县猪场乡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