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向天墓
导航: 首页 贵州 毕节 威宁 彝族向天墓
彝族向天墓介绍
彝族向天墓
彝族向天墓 彝族向天墓位于威宁县城东北20公里的盐仓镇,分布在大坟梁子、小坟梁子周围。另在二塘、龙场、中水、羊街、大街、城关等乡镇也有发现。 向天墓分两种类型: I型:以毛石砌椭圆石墙,直径一般在10—20米,如墓依山而建,则依山一侧的石墙的顶部与墙外地表大体齐平,而另一侧石墙则高出地表2米左右,石墙内地表略高于墙外地表,中尖有一封土堆,直径3—4米间,高1米以内。少数墓在圆墙一侧建有一段弧形石墙或半圆石墙,也有的墓葬不用石头而用泥土筑成椭圆形墙,这类墓葬规模较小,圆墙直径在10米左右,还有的墓葬周围砌石墙,中央用泥土填平,形成封土堆。 据当地老百姓说:这些墓葬是属于当时君王家的奴隶死后埋葬的,因此,这些坟和君王坟有很大的区别,其形状相似,但占地少、规模小。 II型:以盐仓大坟梁子的大坟和小坟梁子的小坟为主,两处山岗因有大坟和小坟而得名。大的向天坟,彝族称为祖穆乌曲既“君王坟”。是彝族占乌撒部落的首领。该坟有椭圆形的大封土堆,现存墓基南北长45米,东西宽29米,封土堆顶部长27米,宽15米,高10米,周围有大、中、小三台未经加工毛石相砌的三道石墙。北面有阶梯,石墙与封土堆间及石墙距离分别为2.5米、4米、3.5米,每道石墙均有台阶达于顶端,顶部有一用毛石砌成的凹口,直径1—2米,然石垒起一封土堆向着天上的星。 在该坟的东南五百米处有一小坟,也是用未加工的毛石就其自然形状围砌成圈,略成单圆台形。俗称“普安坟”。现存墓基直径22米,高约5米,其墓主是拣马坝村阿景氏族(汉姓王)的始祖阿景迈帕,是乌撒部落某一代首领的女婿,也是元、明时期黔西普安土司家的祖先。在彝王坟二百米至三公里周围还有几座向天坟,它们的顶部都有一封土堆向着天上的星,其中有较大的五座与彝王坟和普安坟向着天上的北斗七星,成为北斗七星的分布。所以,有的人又将其称为“向星坟”。 在以威宁盐仓古乌撒部落彝王坟为中心,约一百公里范围内有向天坟五、六十座,但以盐仓的向天坟较为集中,其分布也比较规整。 据有关专家认为,“盐仓彝王坟是现存最大的向天墓,是彝族实行火葬,放置骨灰的一种方式;但向天墓的主要功能不是放置骨灰,而是作为观测天文之用。彝王坟座落在一座山上,在其正南有一个孤立的山峰,而在其东、西、北三面都只有比向天坟所在山矮的小山,所以坟南面的山峰的高度及向天坟的距离,根据当地纬度粗略估算,当夏至前后,日中时峰影正投射在向天坟的顶口。在此向天坟北面尤为开阔。在夏天的晚上,斗柄南指时,正在坟顶上面,彝族自古最重视的天象就是太阳和北斗星,在这座坟西南面五百米处,还有一座小坟(附马坟),从小坟的顶向东北望去,与该地夏至日太阳出地平线方位一致,这样的配置并非巧合,而是受某种观念或需要的支配。” 彝王坟和附马坟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尚完好,从六十至七十年代这二十年中,搞农业学大寨和“文革”中,各大队搞修建,将向天坟的石头运去烧了石灰,使盐仓的向天墓遭到严重破坏,在那里还可以看到遍地的碎石,但台基犹可辨认。封土堆的顶部还有一个1-2米的凹口。 彝族向天墓虽被破坏,但还保持一定的原貌,清晰可辨的台基,就其价值而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哲学、科学意义,它是现存的中国文明史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国文明史难明其究之谜的实物,可以肯定,向天坟是研究彝族历史的最有力的实物资料,也是研究古乌撒部落政权结构不可多得的实物史科。 一九八五年被贵州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缸洞 [全部]
威宁周边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