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白石山
导航: 首页 广西 贵港 桂平 桂平白石山
桂平白石山介绍
桂平白石山
白石山 白石山在县城东南35公里,麻垌圩西北8公里处。海拔650米,道书称“白石洞天”,在全国三十六洞天中名列第二十一。宋代开始在山上修建寺观,明代以后成为游览胜地。明崇祯十年(1637年),徐霞客曾到此考察,并写了《白石山游记》。山之东为独秀峰,孤峰插天,西为莲花蕊,又称鹅头峰,奇怪险阴,是白石山的主峰,山麓有寿圣寺,炼丹灶,不远处还有飞鼠岩,都是吸引游人的奇特景观。 面壁僧 游人登山,将到山麓,可见悬崖峭壁之下有一石,高约2丈,状如人立,面朝石壁,头戴“僧帽”,身披“袈裟”,旧县志称之为“面壁僧”。 寿圣寺 在白石山麓,旧名三宝殿,又称寿圣院,谷称大寺,宋嘉祐三年(1058年)动工兴建,历10年而成。明正德年间扩建,万历年间(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重修。寺门匾额“寿圣寺”三字为熙宁元年(1068年)宋神宗赵顼敕赐。寺前有用朱砂石雕砌的牌坊,坊高7米,宽6米,上刻“仙宫”二字和栩栩如生的八仙像,系明万历年间所建。寺的前座是三宝殿,后座高阁巍峨,左右为客厅、僧舍。寺之右侧有会真观。桂平解放后,该寺屋大半改为校舍,归白石小学使用。 “白石洞天”摩崖石刻 寿圣寺后面峭壁千仞,上刻“白石洞天”四字,字体甚大,每字约1平方丈,为明代末年本县举人杨大节所书。传说他为了写好这几个大字,付出了长达10年的艰辛劳动。事后,他特地写了一首《纪兴诗》:“乘兴摩崖十八年,漫将名姓立崖前,山灵自有生花笔,倩我狂书塞洞天”。佃看“白石洞天”四字运笔遒劲,确有“狂书”之味。 漱玉泉 寿圣寺后峭壁下有圆珠池,又称漱玉泉。这是一眼方圆约2米的山泉,传说过去每到晨昏寺僧敲响钟鼓之时,泉水便会象滚水似的涌起。清同治《浔州府志》也有这样的记载,但据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实地考察,此说纯属牵强附会。明崇祯十年(1637年)七月廿三日,徐霞客专程到白石山考察,他在游记中谈到了这件事:“峭壁下有圆珠池,水自半崖滴下者,下秋圆潭承之,无他异也。……按志:山北有漱玉泉,而《西事珥》与《百粤风土记》俱谓其泉闻钟鼓则沸溢而起,止则寂然,诧以为异。余谓泉之沸寂,自有常度,乃僧之侯泉而鸣钟鼓,非泉之闻声而为寂沸之。及抵白石,先询之三清观,再征之白石寺并漱玉之名,不知何指,而闻钟泉沸之说,山僧茫然。洵皆好事之言也。”经过后人长期观察,证实徐霞客的记述是科学的、准确的。而泉水清澈见底,四时不涸,且甘甜可口,游人至此,口干舌燥,钦之不啻琼浆玉液。 炼丹灶 出寿圣往右行约1里,有个宽约100余平方米的岩洞,叫三清岩。岩洞之前有庙宇,内供道教尊奉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道君、太清太上老君等三位神仙,因称三清观。洞厅一侧有洞穴,宽约1平方米,据说此洞开与北流县勾漏洞天相通,东晋有名的道家葛洪常由此洞来往两地炼丹。至今,洞穴旁尚有炼丹灶遗迹及葛洪塑像。 环山古城堡 在白石山麓,可见一道土夯的城墙环绕半山,每隔一二百米有城门与外面相通。这道环山古城墙建于清咸丰年间,即太平天国中期。那时,由广东天地会首领陈开、李文茂领导的一支起义军,沿西江而上,攻占浔州府城,定为秀京,建立了大成国。在此期间,浔州府、桂平县的地方-只好跑到白石山,依山凭险,筑起城墙,维持其反动统治。从此,这道蜿蜒曲折、有若玉带的“小长城”,便成了白石山的奇景之一。 苍玉峡 又名青玉峡,俗称洞门巷,是攀登白石、进入洞天的必经之路。峡的两旁峭壁千仞,悬崖峭壁之间,一条宽仅2米、高约三四百米的石巷穿崖而上,中有石阶,游人攀登在险陡的石阶上,仰望天空,只剩下一道弯弯的蓝线,故又称“一线天”。 云梯 在苍玉峡之上,酷似高悬云端的一把梯子,因名云梯,又叫“三十六阶”,隐寓“脚踏云梯上青天”之意。梯凡136阶,系在一块长形巨崖上开凿而成的石磴,宽约1米,陡而险,足有70度以上的坡度,游人攀登其上,一种如李白诗中所说的“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的感觉油然而兴,胆小者往往望而却步。 会仙观 由云梯再上数百米,有个大岩洞,洞开厅内有“神仙脚印”,“白石洞天”指的就是这个地方。明代在此建造了接连5间庙宇,叫会仙观。内供神像数十尊,均精雕细刻,栩栩如生,其中一个脸颊精瘦,双目炯炯有神,双肋肋骨历历可数,人称“瘦仙”。可惜经过“文革”-,所有神像已荡然无存。会仙观外有会仙亭,相传有缘份的人,可以在这里和神仙相会。 飞鼠岩 白石山以西数里有飞鼠岩。一座石山,两块如山大石互相撑持,构成“八”字形的洞口,这就是飞鼠岩。岩的四周丘陵起伏,利于飞鼠栖息活动,岩内洞厅高50余米,宽30余米,深20多米,栖息飞鼠数以下万计,每到傍晚时分,飞鼠成群结队由洞中飞出觅食,黑压压的一大片,在空中形成一朵乌云,发出类似海涛一样的巨大响声,景象常壮观。 龙华寺、洗石庵 [全部]
桂平周边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