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关古战场
导航: 首页 广西 南宁 宾阳县 昆仑关古战场
昆仑关古战场介绍
昆仑关古战场
昆仑关古战场 昆仑关位于宾阳县城十九公里处,与邕宁县交界的昆仑山峡。此关周围五十多里,层峦叠嶂,苍峰似海,群山环抱,绵亘相偎,中通隘道,雄关横锁,素称天险,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发生十次屯兵和战争,古今墨客名人游至亦多为之吟咏。 昆仑关相传于秦代尉屠睢征服岭南后,为运粮交通方便所建。据查有文字记载的,昆仑关是"唐元和十一年(816年)垒石为关"。时曰"南雄关",至宋时改名"昆仑关",明崇祯十二年(1640年),关门上始刻上"昆仑关"三个大字。宋皇佑四年(1052年),广源州首领侬智高攻占邕州,继而攻占宾、横、桂等州,踞昆仑关以自雄。时广西兵马钤辖陈曙领兵八千与之于关作战,陈曙损兵二千大败。皇佑五年(1053年),枢密副使狄青领兵三万于宾州,佯令休整十日,筹备粮草,以示军未即进。并于佯令之次夜(正月元宵夜)张灯结彩,置酒席大宴宾客。"漏下二鼓,青入内令孙元规代主席,将校候青出未敢退。"三鼓,即整军骑突袭,"迟明忽报青度昆仑关矣"。"贼遂大败,驰骑追捕,斩道二千二百,贼之谋主黄师宓、侬建忠等腹心爪牙没干阵者五十七人","智高焚营而遁","翌日分兵追贼,几歼焉,得尸三千二百筑为景观。有于贼尸中得衣金龙衣者,众以为智高也。青曰:宁失智高,不敢欺朝廷。二月丙子班师。" 宋朝陶弼作题"早登昆仑望戍兵北归",诗曰: 春风归未得,默坐废台间, 居易衷肠结,安仁两鬓斑, 峰冲新叶去,燕引旧雏还, 帐下谁更戍,旌旗出乱山。 明李东阳亦题: 昆仑关头战骨枯,龙衣染血红模糊, 军中喧言老侬死,不捉彼侬焉有此, 君不见,汉王一赦军中守,武将纷纷皆藉口。 "上元三鼓夺昆仑",是狄青南征决胜之捷,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在近代抗日战争时期,昆仑关发生了一场规模更加宏大的争夺战--昆仑关战役。 1939年11月15日,日本侵略军在安藤利吉的指挥下,出动10万余兵力,100余架飞机,50余艘舰艇,进犯钦州、北海、防城,发动了桂南战役,妄图截断我桂越国际交通线。日军攻陷南宁后,即由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领重兵据占昆仑关。-政府则由桂林行营主任陆军一级上将白崇禧为总指挥,第五军中将军长杜聿明为副总指挥,调兵四十万,以昆仑关为主战场,从当年12月18日至31日,与日军鏖战,毙中村正雄及其以下将士5000余人,取得大捷,克复昆仑关,并进逼南宁。后因日军大力增兵,偷袭甘棠防线,昆仑关复告失守。战后,-第三十八集团军第五军派工兵连到昆仑山上建立第五军抗战阵亡将士墓、纪念塔、牌坊等建筑物。 第五军抗战阵亡将士墓建在昆仑山(原名太保山)上,山的南面建有331级花岗岩石阶,台阶前是一个三门四柱的牌坊。牌坊中门前后横额都写着:"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志墓园",中门左右两柱正面分别刻着"芳烈长流为国家尽忠民族尽孝;英豪继起倍抗战必胜建国必成"蒋中正的题联。背面则分别为于右任题联:"昆仑关下英雄记,革命军前金石光"。牌坊东西门外柱正面分别是村聿明题:"血花飞舞苦战兼旬攻克昆仑寒敌胆,华表巍峨扬威万里待清倭寇慰忠魂",背面是顾祝同题联:"战绩令人怀壮烈,国殤为鬼亦雄奇"。东西两门的正背横批分别铭刻有徐永昌、张发奎等人的题词。 沿花岗岩石阶拾级而上,至山顶便是纪念塔,它座北朝南,高10余米,分上中下三层。塔的上层呈三刃剑状直指蓝天,每侧剑面顶端都刻有-党徽,接着刻着"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十七个大字,落款"杜聿明题"。塔的中层比上层略大,建成六面。正南面左上侧书"昆仑关战役阵亡纪念"一行小字,中书"碧血千秋"四个大字,左下落款"蒋中正。东南面是白崇禧所撰的碑文。东北面是何应钦题"气塞苍冥",西南面是李济琛所撰的碑文。西北和正北两面则无题字。塔的下层为塔基。纪念塔的北面建有三座平台型阵亡将士墓,各树一大型长方碑石,分别篆刻着荣誉第一师、第十二师、军直单位阵亡将士的名字。在纪念塔东北约半里宋代昆仑台旧址,建有一座六角石亭,亭内竖有杜聿明撰写的碑记,备载奋战经过。 山的北面亦建有牌坊,牌坊正背两面分别有张治中、陈诚所题横批"不朽是为"和"气壮山河",牌柱正背两分别有黄旭初和林蔚的题联:"编成战史勋名重,合葬雄关俎豆新"、"百战尚留苌氏血,九攻更轶狄青勋"。 杜聿明在夺回昆仑关后不久即写绝句一首,借以抒怀: 北海风建骑道士,昆仑月葬太和魂。 扶桑万里樱花节,夜两千家数泪痕。 昆仑关收复后不久,田汉先生由五十四军陈烈军陪同长到宾阳慰问,并视察了昆仑关,回来后,他写下"咏昆仑关之战",诗云: 一树桃花惨淡红,雄关阳塞驿楼空。 倭师几处留残垒,汉帜依然卷大风。 女山头奇石耸,特丹岭上阵云浓。 莫云南向输形势,枢相当年立战功。 昆仑啊!昆仑,巍巍的雄关,记载着历史的沧桑。 程思远故居 [全部]
宾阳县周边景点